仅仅二十几年,原来富庶强大的北宋,变成了这副样子容貌,赵佶要负全责。
但是,宋徽宗在位期间,北宋的字画艺术发展到了顶峰,乃至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的“全盛期间”,宫廷艺术极为繁荣,出身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两幅“千古奇作”。

徽宗本人也参与个中,亲自培养画学生和书学生,并包罗真迹藏于内府,编纂图录,很多真迹在他的保护下得以传承,这也是赵佶不能忽略的一件“功德”。
因此有网友说“用江山换艺术,这便是赵佶的生平写照”。

宋徽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瘦金体”,直到本日依然备受欢迎,很多人的手机输入法用的便是这种字体。
这一字体的源头可以上追到唐代的“褚楷”,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被认为是“瘦金体之祖”。

起笔、迁移转变处的抑扬,勾挑的凌厉还有笔画的瘦硬刚健、锋芒毕露,是这一字体的基本特点,辨识度非常强。
宋徽宗又接管欧阳通、薛稷的用笔特点,终极形成了我们本日看到的“瘦金体”形态,后人点评“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由于竖画末了的顿笔如仙鹤站立,因此也被称为“鹤体”。

宋徽宗独一传世瘦金体碑刻如仙鹤一般婀娜不愧是艺术皇帝

宋徽宗传世“瘦金体”作品很少,《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帖》《欲借风霜诗帖》是个中代表,而《灵符碑》这是目前唯一可见的“瘦金体”碑刻,经由刀劈斧凿,这种字体的瘦硬峭拔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墨帖更上一层楼。

此碑立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玄月九日,现藏于河南济源济渎庙碑廊,也称《崇道祈福碑》。
此碑由符箓和笔墨组成,碑文18行、满行12字,由徽宗撰文并书丹。
此碑切笔入纸,落笔后顿笔、衄挫,行笔中侧锋并用,笔画骨多于肉,瘦硬刚健,迁移转变处凌厉方折,圭角外露。

《崇道祈福碑》竖画向外微凸,富有张力,结字中宫紧实,四面开张,平险结合,欹正交替。
刻工精细自然,细节处也险些做到了纤毫毕现,虽时隔近900年,依旧保存较为无缺,是我们学习瘦金体的上佳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