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历打算,正月月朔,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我们把每个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日,正月月朔则是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因此也称为“元朔”,元是紧张、第一的意思,以是正月月朔在古代也叫“元日”。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大年初一是最受重视的日子,毕竟是春节嘛,和端午节、中秋节同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传统有趣的风尚活动,历代文人也喜好在这个日子吟诗作赋,以表庆祝。

在我小时候,最喜好的便是走亲戚拜年和放鞭炮,前者有压岁钱拿,后者纯属好玩儿,实在,拜年和放鞭炮这两项民俗,自古有之,我们从两首古诗词中,一起来探索探索。

拜年

《拜年》

文徵明

大年夜岁首年代一为何要拜年经由进程2首古诗词看传统文化中拜年的讲究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拜年可不是一项大略的春节活动,而是一门博识的社交学问。

当代人拜年又和古代拜年有很大不同,当代拜年,大致上都是串门,或到亲戚家、或到朋友家、或左邻右舍相互祝贺新春,大家一起聊聊家常,吃顿饭,实在弗成,打个电话、发条微信,就算是拜年了。

古代拜年可就繁芜了,早在秦汉期间,就已经形成了拜年习俗,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祭拜天地先人,月朔早上起床,首先就要摆好各路神灵的神像、及先人的遗像,并摆好贡品,点上喷鼻香蜡,行叩首礼。
如果是特殊好的朋友,还要相互到对方家里拜祭对方的先人。

拜完先人,还要向家族中的长辈拜年,同样膜拜叩头,再说点吉祥话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什么的。

另一种是到亲朋、同寅、邻居家中拜访,这个中又有不同,若是到亲朋家里拜年,对方则要摆下酒席待客,宴席一定要丰硕,每一盘菜都会剩下一点,取“年年有余”的寓意,而普通的同寅、街坊则不须要,大家相互问候一下就行了。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但说真的,有一些礼仪虽然很讲究,也确实能表示文明和教化,但真的是太过繁琐了,就拿拜年来说,随着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越来越繁芜,如果一定要做到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亲自登门拜访,一整年可能都拜不完。

以是唐宋之后,人们也不再去世板地拘泥于登门拜访,除了特殊好的亲朋之外,大多都会选择投递“名刺”,相称于当代的名片,称作“飞帖”,写上自己的姓名字号,以及祝福的话语,派人投递到对方家里就行。
你如果穿越到古代,看到春节期间别人门口挂着写有“接福”的赤色小袋子,可别以为里面是压岁钱,那实在是用来放名刺用的。

还会有专人记录来往的“名刺”,记录的小本本叫做“门簿”,当然了,这都是大户人家才有的,小家小户来来往往就几个街里街坊,大可不必专门记录了。

像明朝文徵明这首《拜年》,讲的便是投递名刺这种拜年办法:大家都相互投递名刺拜年,以至于家中的拜帖都堆满了,我也和大家一样,不求见面,只递拜帖。
虽然简洁,却充满真情。

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各类流传下来的习俗,都是繁文缛节,都是虚情假意,实际并非如此,对付大多数人来说,社交是一项必备的社会活动,是联结感情、巩固关系的办法,退一万步说,就算你不须要社交,但最少的礼貌与尊重是须要的吧。

以是啊,在拜年这件事上,可以抛弃繁琐,可以只管即便从简,但基本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放鞭炮

《元日》

王安石

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

相传,在良久良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年”的怪兽,每到岁末就要跟人类找麻烦,人们经由长期与年兽的斗智斗勇,终于创造了它的弱点——害怕火光和炸响。
于是,每当年兽打击人类时,大伙儿就会聚在一起燃放炮竹,以驱赶年兽。
直到把年兽驱逐出境,人们就开始庆祝,这一过程就叫“过年”。

久而久之,这种风尚越传越广,就形成了我们最隆重的节日。

王安石这首《元日》,除了写过年要放鞭炮以外,还写了其他几种风尚,要喝屠苏酒,换新桃符。
过年时欢快温暖的气氛非常浓厚,真是一副维妙维肖的北宋年间的过年风尚图。

时至今日,这些风尚在生活中,有些消逝了,比如饮屠苏酒,但依然会饮酒来生动气氛;有些改变了,比如桃符,逐渐进化成了春联;至于放烟花炮竹,则永久勾留在我小时候的影象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