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被看作是中国“对月抒怀”题材的顶峰之作,以至于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但根据这首词的媒介,实在是苏轼惦记自己的弟弟苏辙而作,而类似这种作品的,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与月亮相关,颔联更是成为以玉轮写思念最深的诗句。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古代诗词中,思亲的题材常见,相对的这类作品在表现手腕上就哀求更高,否则难免落俗套,而杜甫对付这样的题材却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前四句读来像是与忆弟无关,但实在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尤其是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玉轮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一贯是思念的象征,墨客这里不止是单写景也适可而止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是一种客不雅观实景与主不雅观情绪的完美结合。“月是故乡明”,玉轮在天上,普天之下都是这一轮明月,哪里有什么差别呢,明明是墨客自己的生理作祟,却说得如此肯定,深刻地表现了墨客对亲人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
从望月转入抒怀,这首诗前后四句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同时呈现出了一种层次感,且首尾照料,“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去世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正是由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亲自经历了颠沛流离,备尝艰辛的生活,才能真切地把怀乡思亲之情写得如此凄楚哀感,让人读来便感慨万千,动听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