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关雨的谚语格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二十三章》),意为狂风刮不到一个清晨就会过去,暴雨下不到一整天就会停滞,比喻恶势力不会长久存在。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解释了雨形成的缘故原由。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民谚)以破屋、漏船遭连阴雨、遇打头风形容灾害接连发生。

春雨贵如油。
”(民谚)言春天正是庄稼成长最须要水的时令,而此时每每又是干旱少雨的时节,故称春天的降雨犹如油一样宝贵。

不整理不知道原来关于雨的谚语成语诗词这么多需要的人有福了

“寒暑时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礼记·乐记》)是说寒来暑往不该季候,随意马虎使人生病,风雨调节不适,随意马虎造成农业减产,导致饥荒。

“百谷之仰膏雨。
”(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意谓犹谷物之仰望雨露润泽,比喻极其急迫的样子。
雨和露能繁殖万物,多用于比喻恩典膏泽、恩典,如李白《书情》诗:“愧无横草功,虚负雨露恩。

干系雨的针言:风调雨顺、五风十雨、雨肠时若,形容风雨应时,景象调和,遂人所愿;和风小雨、柔风甘雨、斜风小雨、雨丝风片,指春天的和风小雨,亦形容待人处事和缓不粗暴;雨后春笋,指春天雨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发达发展;雨过天晴,指雨霏云开,天空晴朗,比喻情形由坏转好;

风风雨雨,泛指刮风下雨,亦比喻碰着重重阻碍或议论纷纭;风雨交加,指风雨一齐袭来,亦比喻几种灾害一起袭来;狂风骤雨、狂风暴雨、列风淫雨、震风陵雨,形容大风大雨、疾风暴雨,亦比喻声势剧烈;滂沱大雨、瓢泼大雨、银河倒泻,形容雨下得很大;风雨飘摇、风潇雨晦、风雨晦唉、风雨如晦,形容风雨交加,天色阴暗,比喻场合排场动荡不安、社会阴郁;八方风雨,指四面八方的急风骤雨,比喻场合排场变幻,激烈动荡;呼风唤雨,原指神道呼风唤雨的法力,现多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亦形容恶势力专横獗;

凄风苦雨,指寒冷的风,成灾的雨,形容景象恶劣,后常比喻处境悲惨悲惨;风雨剥蚀,指物体因受风雨侵蚀而破坏;雨沐风餐、栉风沐雨、雨淋日炙,形容在外奔波,历尽费力;久旱不雨,指景象干旱,久不下雨;密云不雨,言乌云密布而未下雨,现比喻事宜己酝酿成熟,但还没有爆发;

风雨同舟,指在风雨中同船渡河,比喻共渡难关;风雨无阻,指刮风下雨也阻挡不住,无论景象如何都照常进行;风霜雨雪,比喻经历过各类困难困苦;风雨兼程,指冒着风雨更加赶路;挥汗成雨,言洒出的汗能成为雨,形容人很多;泪如雨下、涕泣如雨、涕泪谤沱,指眼泪像雨水一样往下流淌,形容悲痛欲绝。

古代文人士大夫中非凡有浩瀚好雨者。
蒋捷一辈子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这一首词反响了词人深谙人生况味,将人的生平浓缩于雨声中,从少及老,听雨的环境在变革,听雨的心境也随之变革,正映衬了人生的轨迹。

杜甫春夜听雨,听出了“润物细无声”的喜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面对知时的好雨,墨客用了一个“好”字惊叹春雨的合时而生,用一个“知”字授予春雨以灵性,从而不着痕迹、轻而易举地把雨这种无知亦无情的事物写成了有情之物。
对付润物的这个场景,墨客看不见,既然细无声,也肯定是听不见,可春雨滋长万物、万物复苏的美好景况却在墨客的脑海之中生动地展现开来。
只有心中有情的墨客才能感想熏染到春雨的风神气韵,才能为一场无声的春雨感到由衷的欣慰。
墨客利用独特的黑、火比拟来表示雨夜之美:一片漆黑的野外天空,春雨绵绵,江中小船上闪亮着点点渔火。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明后,墨客迫不及待地不雅观赏雨后怒放的春花,花因雨而美,赞花即赞雨。
在这类咏雨诗中,雨在落时创造了润物无声的境界,这是一种生理进程;雨后不雅观花,则是雨对环境的营造,花因雨而媚,雨因花而美。

温庭绮《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夜雨”阐述了离愁之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孤寂之感顿生。

“愁”是李清照词的主调,借雨而愁,她既抒发了闺愁、离愁,风格清丽婉转,也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愁,沉郁凄凉,这即是同人但雨不同时所带来的情绪变革,如“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而最让人称颂确当然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干瘪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小雨,到薄暮、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以秋风、秋雁来渲染自己的愁苦,以秋雨、黄花来陪衬自己的悲情,以雨滴梧桐来表达自己的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