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仲春收新丝。
【译文】
春天的寒风奏乐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吐出的新苗才刚如青鸭的嘴。那是谁家的女子在凌晨起来采桑,手攀着柔长的桑条眼泪犹如下雨。去年幼蚕初眠就正是在这个时候,今年春天倒寒使得树叶成长延迟。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仲春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
【赏析一】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韶光是在夏季。由于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抢夺,把征收夏税的韶光提前了:官家在仲春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
农历仲春,东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立时终年夜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仲春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样平常滚下。墨客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楚,深刻戳穿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赏析二】
此诗措辞朴实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墨客用工笔细致地描述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新苗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解释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风雅地刻画出“桑芽”在东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长了情趣。
【赏析三】
先“画龙”后“点睛”,是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墨客先写蚕子眇小,继写无桑叶可采,接着通过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捉住了“有包括”的少焉,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遐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去世;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去世;纵然蚕子成活下来,但间隔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由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采桑女还要花费多少困难辛劳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采桑女下泪的缘故原由,突出了主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生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费力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墨客把形态和生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动听至深。
【赏析四】
《采桑女》是唐朝墨客唐彦谦所作的一首七律。墨客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和生理刻画 ,以及利用拟人手腕对桑芽的描写,给画面增长了情趣,表达了自己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