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真的很赞!
读起来朗朗上口、积极向上,让人回味无穷。

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整首诗取材于我们日常习俗,以炮竹声开始,屠苏酒喷鼻香,春回大地,阳光残酷,照进千家万户。
人们欢天喜地、用新桃换下旧符,欢迎新年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角落。

关于春节的诗词王安石元日年味最浓但这三首立意更高

细腻的笔触,把每一个细节描述得维妙维肖,春节那种温馨、祥和、热闹,让人身临其境。

一首诗的成功,在于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阐述某一件事。

《元日》的独特魅力还在于王安石的年夜志壮志,他希望新法象阳光普照大地一样,顺利实行下去,结出硕果,使宋王朝社稷稳固,地久天长。

同样是除夕,孟浩然的欲望就更大略、更朴实,更接地气。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目前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景象,共说此年丰。

不同与《元日》的热烈、欢畅气氛,《田家元日》略显平和而深奥深厚,它没有辞旧迎新的鼓噪,也没有佳节思亲的寂寥。

它语调平和,意味深长。
恬淡安宁之中,虽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包含着一份期盼和希望。

先以斗转星移,岁月更迭为引子,点明时节变革。
随着北斗星转向北面,新年悄然而至。

此时,墨客孟浩然已进入强仕之年,40岁啦!

进入不惑之年,他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面对世间骚动,他不会像年轻时那般困顿迷惑,而是能够以更加成熟的心态面对。

无职一身轻。
每天,他扛起锄头和桑野耕种的农夫、牧童一起田间劳作。
和他们一起分享着耕种的乐趣和履历。

据履历丰硕的农夫,根据景象推算,今年是个丰收年。
这份喜悦,让人的心灵也随着丰盈起来。
更是一语双关,孟浩然期待来年考试有好结果。

孟浩然堪称那个时期的隐者,他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壮志凌云却难以施展。
只管如此,他仍旧悲天悯人,心系苍生,忧心农事。

这种精神,正是中国士人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操表示。

就像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里,陆游用笔墨描述着桃符。

与前两首不同,这首《大年夜雪》别有一番风味,热闹中有宁静,宁静中不失落灵性,是最完美的夜晚。

大年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的除夕不一样,四更时分,西北风呼啸,大雪纷纭扬扬,天地一片沉寂。
瑞雪兆丰年,这种时候,最适宜祈福和许愿。

陆游虔诚地写下“桃符”。
桃符,实在便是春联,只是时期不同,叫法不同。
他存心地写,祈求上天保佑家宅安然,五谷丰产。

天如此寒冷,先喝口酒驱驱寒。
可是,屠苏酒刚刚煮好,盛在羽觞还来不及喝,陆游就匆匆放下,回到书桌前,用小草体字赶着写入春的“桃符”。

既然酒已备好,为何不喝?由于酒后写诗是对神明的不敬,他希望以最纯净、最朴拙的心向上天祈福。
这是心里的仪式。

烛火闪烁,感深交年的喜悦,窗外春雪温顺,良辰美景正当时,他的字迹既不狂放也不刻板,流畅自然,气韵生动。

这是天人愉悦交汇的一刻,带着对大雪的感激之情,他写下了“桃符”。

贴好桃符,等待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满满的诚意之上。

陆游的笔墨细腻而不造作,每一个字都流露出淡淡的喜悦。
这“桃符”不仅是他新年的欲望,更是他半生坎坷、小儿百姓之心未泯的见证。

与陆游不同,文天祥没有那么幸运。
他对新年的期待,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大年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与前三首不同,文天祥的《大年夜》语气平淡却显得格外深奥深厚悲壮,但同时又意境开阔辽远。

除夕阖家欢快之际,文天祥已被元军囚禁三年,孤身一人,困囿八尺广、深四寻,冰冷又湿润的土牢房之中。

身体上的困顿尚可忍受,但精神上的折磨却难以言喻。
他妻儿被元军俘虏,被迫宫中做杂役;更糟糕的是,朝廷在元军铁蹄下苟且偷安,毫无抵抗之力。

面对广大乾坤,岁月流逝,江山依旧,但已经易主。
这统统都让文天祥倍感孤独、失落落和绝望。

只管如此,他依然怀着一颗羞辱之心,思绪飞出牢房的小窗扉,遨游在故国的山河大地上。

抗元岁月里,那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仿佛就在昨天。
试图力挽狂澜的日子,历历在目。
但如今却深陷囹圄,死活未卜。

他对世间名利富贵早无留恋,唯一难以割舍的是故国的山川大地。
伯夷叔齐不愿食周粟,而文天祥不愿看元人统治的故土。

在这除夕之夜,文天祥预感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今昔如此强烈的比拟,令人倍感悲惨。
漫漫永夜,何时是尽头。
夜不能寐,孤灯独坐,灯明了又暗,暗了又明。

多少忠愤之情,多少难言之意,都包含在这默默无语的“挑灯”动作里了

今后,恐怕连屠苏酒的梦都不会做了。

文天祥的《大年夜》触动人心,不是诗中笔墨有多伟大,而是他的那份诚挚,天地落落,岁月堂堂,生命将尽,出生俱忘的磊落感情,传染鼓励着后世读者。

士各有所志,人各有所愿;虽有千派百支,各有不同,但主流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