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仲春东风似剪刀。
伍 | 人间草木关乎风土也含情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唐代墨客贺知章的这首七言绝句,随处颂扬。诗中描写了仲春的新柳在东风吹拂下,柔嫩的细叶葱翠袅娜,早春的勃勃活气由此展现;诗的后两句更是别出心裁地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东风比喻为“剪刀”。从“碧玉妆成”“绿丝绦”到“谁裁出”“似剪刀”,这首诗虽题为咏柳,却又不仅仅是咏柳,更是咏春,歌颂万物有灵与自然造化。 草木本无情,却始终牵动人心。 古人爱树,愿将其入诗入画,作为描述自然之美的“画笔”,彰显品质、寄托情绪的载体。且看,陆游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表达保持不懈、乐不雅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李白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描述古今折柳送别的深情厚谊;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更因此“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哀叹兴亡…… 今人爱树,或因其是城市风貌、文化景不雅观、历史影象的一部分,是承载乡愁与归属感的符号;或因其能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隔绝出一方自然的天地,让鸟儿休憩、为行人遮阳,使我们的家园充满青绿。 近年来,一些有关树的“风波”,也曾引发不少关注:2022年,杭州西湖边的7棵柳树因被移栽为月季,牵动无数人的心。两天内“还柳于民”的杭州,收成了不少赞许。2011年,南京曾将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法国梧桐等树木移栽,不少市民为此走上街头发起“绿丝带活动”。终极,南京市政府在接管民意的根本上从一开始的“移栽”到“少砍”,终极决定“不砍”,并承诺“工程让树,不得砍树”。 西湖的柳树、广州的榕树、南京的梧桐、成都的银杏,不论是一草一木还是全体自然界,之以是引人眷恋,不仅在于它们构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饱含着人们对自然家园的守护之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小荷才露出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千百年前,墨客们笔下的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冬去春来,风花雪月,表示于灵动的笔触之间。而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培植确当下,我们有了更多付诸实践的表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持续推进履行“山水工程”,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管理;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首批国家公园……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未曾改变,且不断成长。 草长莺飞的春日里,古诗词中一草一木所承载的热望,也将在俏丽中国的画卷中,与我们再次相遇。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i自然APP
作者:李卓聪
笔墨编辑:李卓聪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能干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