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发现,与旧“人教版”比较,一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课文数量减少了9课,下册减少了10课。
看起来课文单元数减少了,实在内容丰富了,尤其是大量增加了延伸阅读、口头表达等方面演习;三年级后,课文被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
精读课由老师讲解,举例子、给方法;略读课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利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体会。
其余,配套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供应了适应不同年事段孩子发展特点的一大批好的作品。

几方面同时着力,表示出“部编本”扩展阅读面的紧张特点,且搭建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传授教化机制。

温儒敏说,对老师而言,要防止把略读和课外读变成“精读”。
由于附加任务多了,压力大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就少了,“要给孩子一些自由阅读的光阴。

事实上,近年来中高考导向在发生变革,直接对语文传授教化提出新哀求。
高考语文卷面从六七千字增加到八千至一万字。
阅读材料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大领域,学生如果没有一定量的阅读演习,是很难读懂、完成回答的。

中小学语文课换书了总主编谈传授教化重点

作为北京大学语文教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多年来一贯为提升中国人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鼓与呼。

他认为,培养阅读能力,根本上要让孩子从小“海量阅读”,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
语文课不但要精读精讲,不要“抠”得太去世,更要交给学生各种实用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
书读多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去。

拼音难度降落 读写分流多认少写

今年新入学的小学生拿到语文教材后,打开书,是这样的:

“部编本”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书大字,而不是字母aoe。
这个顺序的改变有着特殊意味,即把汉字汉语摆到第一位,拼音只是赞助学汉语的工具。
其余,对付刚走进学校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
把拼音学习推后一个月旁边,能减少孩子的畏难感情,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

“一年级语文传授教化非常主要。
很难编,也很难教。
要一开始就想办法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逐步养成读书的习气,这是语文课的根本。
”温儒敏说。

“部编本”降落了拼音传授教化难度,一年级哀求能拼读音节,不一定哀求能直呼音节;熟记拼音字母表,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将拼音传授教化与认字传授教化结合起来,学拼音结合认字,彼此融通。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是低年级教材的编写原则。
小学低年级阶段认识常用字从过去的1800字降落到1600旁边,个中800字旁边会写。
一年级上册认字量从400多减少到300字。
这是依据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小学生阅读字频调查课题研究而改进的。
先认这些字,就能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

“部编本”还安排了“多元认字”,即不完备依赖拼音,还要学会通过字形、构造、偏旁等去认字。
温儒敏认为,一样平常而言,只要按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放学期就大致可以独立阅读了。

课文改换近三分之二 古文比重增加

这次“部编本”一至六年级换了险些三分之二的课文,堪称一次“大换血”。

温儒敏先容,在课文选篇时倚重于4个标准:经范例、文质兼美、适宜传授教化、兼顾时期性。

过去十年中,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把人文性放在紧张位置,同时重视引起学生兴趣,多选“时文”。
这次“部编本”中,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一些经典又回来了。

比如,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大大增加。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小学6个年级12册教材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均匀每个年级20篇旁边,占课文总数的30%旁边。
初中6册古诗文选入124篇,分量也加重了。
古文体裁更加多样,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此外,革命传统教诲篇目也占较大比重。

这次进一步加大文言文分量,有人曾担心,小学阶段背诵为主的学习办法是否会增加学生包袱,能否学到古文真正精华?

温儒敏认为,古诗词传授教化,重让感想熏染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大概刚开始说不清美在哪里,但却会逐步积淀。
现在有些古诗词传授教化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给弄丢了。
小学生影象力好,多读多背诵,读得滚瓜烂熟,便是最好的方法。

温儒敏还主见读古诗多让学生吟诵。
他说吟诵和朗诵不全相同,这是语文课随意马虎稠浊的。
吟诵是自主诵读,适宜古典诗词和韵律强的文章,不拘一格,用自己喜好、能更好表达情怀的办法去“唱读”。
朗诵则众声合诵,有利于制造氛围,但每每带演出性子,随意马虎形成某些程式化“腔调”。
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个中就好。

防止反复操练 不即是不要演习

过去十多年中,各地课改为防止应试传授教化,防止反复操练,提出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的传授教化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
“部编本”编写组认为,这一出发点虽好,但也导致了实际传授教化中语文传授教化知识体系被弱化,老师不好把握传授教化知识点,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演习,传授教化梯度被打乱。
有的课上得很“花哨”,可便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

针对这种倾向,编写组提出要环绕语文核心素养基本哀求,把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明晰,重修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
教材不宜体系化,但总要有体系。
哀求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目标、传授教化要点力争更清晰,让一线老师备课时理解有哪些 “干货”。
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明确哀求:落实知识点、能力点,做到心中有素,知道每一年级大致达到什么哀求,如何去实现。

语文“部编本”编写从2012年3月启动,历时4年,由公民教诲出版社出版。
编写组由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实际参与过教材咨询等事情的各领域专家有上百人。
教材经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西席审读,以及多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去年就有部分省市开始利用这套新教材。
今年将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统一利用。

温儒敏教授说,编写组收到来自一线的实践反馈是“很受欢迎”。
有人评价这套语文教材编写“回到知识、实事求是”。

中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 (人教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