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春日清晨,巽上人来到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柳宗元采摘带知名贵的竹间茶。

巽上人是永州龙兴寺的僧人重巽,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重巽是高僧堪然的再传弟子,与柳宗元交谊深厚。

柳宗元初到永州,得到的第一份交情,是重巽给予的,在他的安排下,柳宗元才得以寄居在龙兴寺的西厢。

柳宗元的一首咏物诗借景抒情写出了困境中的执着死守

苦闷的岁月里,重巽给了柳宗元温暖和友情,柳宗元也写了许多关于龙兴寺景物的诗篇作为对重巽的回报。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春,柳宗元作组诗《巽公院五咏》,《巽公院五咏·苦竹桥》是组诗中的第五首。

与其它作品不同,柳宗元这首诗将自己人生境遇和龙兴寺苦竹干系联,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和刚毅不渝之意。

危桥属幽径,环抱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客气。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简译:

一座高桥连接着幽深的小路,它曲弯波折的小路穿过稀疏的竹林。

春天,苦竹林里的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

站在高桥上,我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举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

烟雾蒸腾中,夕阳的光芒显得参差不齐,山里的鸟儿正啁鸣归巢。

我想苦竹不能被用在主要的渡口,但可以给我们供应休憩的绿荫。

赏析:

苦竹是竹的一种,杆较小,其节较其它竹稍长,四月中生笋,味道苦涩,柳宗元笔下的苦竹长在龙兴寺中。

“苦竹空将岁寒节”,苦竹亦是竹,和其它竹子一样经冬不凋,有岁寒之节,但大地皆绿时就不显其孤高。

但它的苦节与生俱来,这是竹的本性,从不变其节,恰如陆游诗曰:“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柳宗元这首诗虽然表面上是写苦竹林中的桥,但细品就知,桥不过是一个载体罢了,重点还是落笔在竹上。

彼时,柳宗元遭贬永州,不得签署公事,虽有济世之才,却鄙人不得用,投闲置散,就如龙兴寺的苦竹般。

龙兴寺在零陵城东南潇水东岸千秋岭上,面积较宽,有净土院、曲讲堂、禅堂、东丘、芙蓉亭、苦竹桥等。

“危桥属幽径,环抱穿疏林”,前两句写龙兴寺的桥和苦竹林,高桥连幽径,竹林深幽,是触目所及。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客气”,三、四句写桥上所见,彷佛看到苦笋拔节,竹抱客气,引起出生之感。

“迸”是裂或开之意,“箨(tuò)”是笋壳,即竹笋破壳拔节,然后长成修竹,这也是人才的发展过程。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将视线从苦竹上移开,低头但见桥下流水潺潺,仰头入耳的还是竹吟声声。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五、六句写桥上徘徊良久,不知不觉已这天暮时分,夕阳西下,倦鸟归巢。

“差池”状参差不齐,“下烟日”喻夕阳西下,“嘲哳(zhāo zhā)”喻声音凌乱细碎,“山禽”即飞鸟。

彼时的墨客百感交集,伫立在竹桥上,烟雾环抱中,但见夕阳参差不齐的光芒穿过林梢,斜阳向晚倦鸟知还。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倦鸟尚且能够返回巢穴,可是,被贬谪在天涯的自己,究竟何时才能返回家园呢?

“余知释氏之道且久,固所愿也”,对付自己的处境,柳宗元非常清楚,贬谪之路阻且长,故愿寄居龙兴寺。

可是,触景伤怀,徘徊在苦竹桥上,见竹林疏疏,竹韵吟吟,夕阳西下,倦鸟归巢,还是会起天涯何处之感。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也是情绪的升华,以竹自喻,即是主旨之所在。

苦竹成长在龙兴寺,料想其不可能作为主要渡口的竹筏之用,但它们倒是以恰好可以给人们供应栖息的荫凉。

虽才不得重用,却也并非一无是处,还能为行人遮阴蔽日,但无论如何,都保持“苦节”和“客气”的品质。

“惟有团团节,刚毅大小同”,柳宗元谪居永州,寄情山水,虽怀才不遇,却为永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记: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精彩墨客、哲学家、儒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祖上世代为官,父亲柳镇官至侍御史,母亲卢氏出生于范阳卢氏,自幼饱读诗书。

柳宗元出生在京城长安,四岁时就和母亲住在京西的庄园里,开始得到母亲的启蒙教诲。

12岁时,柳宗元就随父亲宦游,增长了见识,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风致。

20岁当选乡贡,21岁进士及第,24岁任校书郎,26岁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榜上有名。

30岁出任监察御史里行,33岁成为王叔文永贞改造的核心人物,彼时柳宗元犹豫满志。

柳宗元满腹经纶,有宏图之志,关心社稷民生,是想做出一番奇迹来的,以报家国天下。

可是,事不遂人愿,改造失落败后,他的奇迹和人生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被遭偏僻之地……

《巽公院五咏 苦竹桥》作于谪居永州的次年,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小诗,值得细细品读。
#宝藏兴趣攻略#

参考文献:

《柳宗元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