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庵禅师曾著了一本《十牛图》,至今成为禅门珍宝。不管是他绘制的《十牛图》,还是他所创作的诗偈至今传唱不衰,被封为禅修经典。廓庵禅师用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望牛存人、人牛俱忘、还本还源、入廛垂手十个阶段形象描述了禅修全过程,生动形象、禅意十足、妙趣横生!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普明禅师的脚步在禅诗中悟禅修、赏禅诗之唯美;在禅修中赏禅诗,明禅理之幽妙!
第一图: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解读赏析】:按南怀瑾大师解读,所谓寻牛即寻求业已失落散的心牛。这个“心牛”,也便是那个原来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便是临济和尚所讲的无位真人,这是要立志找回那个在尘世迷失落的本心。
为什么呢,按著语说述:从来不失落,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落。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落炽然,是非蜂起!
原来是缺少自觉致使与本心本性越来越远。
首两句“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用及其伟大开阔的天地日月四野八荒打开视角,将尘世本心妄念之杂草何其之多之乱之深,须要跨过山遥路远水阔去拔掉的困难险阻刻意描述、充分呈现;紧接着后两句“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形容虽千难万险、力尽身疲也觅不到自己本心,可却闻到枫树秋叶红、日暮夏蝉吟。与唐朝比丘尼无尽藏的“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有异曲同工之妙。还与明代莲池大师形容著名赵州禅师的偈颂:“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白搭草鞋钱。”曲径通幽、共宇一妙。
更如一禅偈: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大家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第二图:见迹:依经解义 阅教知踪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解读赏析】按南怀瑾大师解读,第二图见迹,是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创造了心牛的足迹。不过,目前还无法弄清牛是白还是黑。以是,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了踪迹而已。
这一阶段,通过苦读佛法经典,从而得以知晓世间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它们却又处于抵牾的统一之中;明白万物的客不雅观与自我的主不雅观是息息相关之存在;理解所谓万法也不过都是心牛千变万化的外化,即世间万相、宇宙万物都是本来的自我变体、与我合二为一的禅理。
正如著语所言: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想想当年白居易寄韬光禅师的偈颂也有此禅理之妙: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喷鼻香桂子落纷纭。
第三图:见牛,即从声得入 见处逢渠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解读赏析】:第三张图为见牛,按南怀瑾大师所讲解,即通过第二阶段禅修,终于看到了真正的牛。闻物之音声、见物之形色,这一贯接的觉得,引触了大去世一番后的禅定境界,即身心安然统一的三昧之境,开眼一看,万物全非他物。在面前,只见一头心牛。这时,才确切体认“自他不二,物我合一”的至理。由此亦可清楚地看到知与悟的巨大差别。正如有一位和尚在劈柴禾时,听到一块干柴落地对发出的声音,顿时觉醒所作的一首禅偈那样:“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坐。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更如著语所说: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让我们再来看看廓庵禅师给我们描述的一幅胜景图:风和日丽,杨柳青青;河岸边的柳枝上,黄鹂在千呼万唤,啼啭一直,多一派赏心悦目、怡民气怀的春色风光啊!
只见那杨柳岸边有一头高大的牛,牛角高耸,那种活泼生动之态,便是丹青妙手也难以画出。
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长西席也曾做过一首著名禅诗《不雅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四图:得牛:久埋郊野 今日逢渠
竭尽精神得到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解读赏析】第四图为得牛。按南怀瑾大师解读,光是看到创造了牛,还不能使牛成为自己的东西,以是必须用手牢牢攥住她。由于啊这头牛是长期在企图原野流放的心牛。现在虽然终于找到了,但是牛的野性犹存。她还十分留恋那俏丽的草原,环境对他的影响和吸引仍旧很大。稍有疏漏。他又会跑走。以是有必要牢牢把住缰绳,牵着她的鼻子。怎么办呢?
正如著语所说;久埋郊野,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反攻。
古人云:“见惑如破石可顿断,思惑如藕丝宜渐断。”也便是说理须顿悟、事须渐修,知性的困惑可以急速割断,而情意的迷惑只有十分忍耐,逐步地才能断除。由于见性悟道有深有浅,以是悟道后的修行是必不可短缺的。
是不是有点像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初调阶段那首偈颂描述的那样: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第五图:牧牛 前思才起,后念相随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解读赏析】:第五图为牧牛,按南怀瑾大师解读,牧牛即小心放牧好这头手中牵着的牛。要保持正念不起邪念,期间既须要得牛的修行又须要牧牛的修行,即通过得牛使牛与我合一,通过牧牛使我与境合一。
正如著语所言: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通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犹如名言警句廓庵禅师告诫我们牧牛时当特殊仔细小心,要把好鞭索,时时加以管束,以防此牛纵步走入尘世纷迷之中,以便把她驯教得纯和而不顽野,纵然不用鞭索,他也会自动跟随着她的主人。实现“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是不是有点类似于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受制阶段环境: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第六图:骑牛归家,兵戈已罢 得失落还无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解读赏析】:第六图为骑牛回家。按南怀瑾大师讲解,到了这个阶段,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兵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落牛的阶段。从立志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甚至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灭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劳,现在进入兵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了。现在不再须要绳鞭了。
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这是一种为所欲为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的田地。见性已不再是难事,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比起彻悟,悟后的修行就难得多了。正如著语所言:兵戈已罢,得失落还无。唱樵子之村落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是不是有点像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驯服阶段环境:
绿杨荫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第七图:忘牛存人 法无二法,牛且为宗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解读赏析】:第七图是忘牛存人。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到这一阶段已经不是自我存在的两面了,而是一体,牛只是作为一种理念的象征物而已。苦苦地求寻,到得头来,原来追寻到的目标竞是刚刚仍在寻求的自身。这是一个回到本来的家,连牛都给忘掉的阶段。这也便是“忘牛存人”图中,也只见一位唯我独尊的人,在家中无忧无虑,牛的踪迹再也找不见了。正如著语所言: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八、人牛俱忘:凡情脱落 圣意皆空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解读赏析】:第八图为人牛俱忘。按南怀瑾大师讲解,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这才是真正的空境。从寻牛到忘牛存人.虽然完成了参透死活的修行,在这之上更进一层,即不以悟为圣才是禅的真正特色。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佛之上”的境界。牛头和尚(594~657)未晤四祖道信之前,修行之妙令百鸟衔花献奉;见到四祖识得祖师禅后,百鸟却不衔花惊叹了。开始贰心怀圣意对百鸟之意感激不尽,在四祖启迪之后,他识得统统皆空,他就不再把百鸟之意挂在心上了。正如著语所言:见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这种境界纵使你生千只眼亦难以窥透。这种境界使你为以前的志得意满而感到惭愧。你便是那无边无涯的宇宙,万物都与你一起,你得到的是大自由!
第九图:返本还源 水绿山青,坐不雅观成败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解读赏析】:《十牛图》之九为返本还源,即“真空无相”的田地。这样诠释,人们随意马虎把禅误解为一种不求实际的虚无主义。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另一壁。正如柳自然绿、花自然红,“真空无相”本来便是“真空妙有”。
“佛法高妙的人,看起来跟不知佛不懂法的凡人一样。”即“悟了同未悟”。由于本体便是本来清净,不染一尘的。通禅之人在实质上仍旧不同于混璞未分的凡人。浮峰普恩禅师在《返本还源》偈颂: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落皆因一念差。
水绿山青,都是本来清净的真实存在,没有任何的造作;身居世间万物的兴废流转之中,而能超然物外,冷眼不雅观之,便不会流于世俗,居无为中而有为,做真正的主人翁!
也如著语所言:本来清净,不受一尘;不雅观有相之兴废,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不雅观成败。
第十图:入廛垂手 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窍门,直教枯木放花开。
【解读赏析】:这是《十牛图》的末了一图即入廛垂手。按南怀瑾大师讲解,即进入市街上的酒屋鱼肆中,谦善地为众生说法,使他们趋向于善,造诣佛道。禅的绝对意义也就在于此,它的宗教意义也完备表示在这里。整体上来看,《十牛图》的八、九、十表示了真正的人的道理、实相和浸染。本性即实相,即统统真实,浸染即不仅利己而且要利人。利人是禅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统统的学问、修行都要为人,紧张是为他人着想,为全体人类钻营更自由、更纯善、更有创造力的生活。这便是禅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正如著语所言: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先哲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这该当便是我们常言说的修行到家了吧。
本文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感激!
以经典为伴,与贤人同行!
蒹葭别院带你一起学赏品经典、共度优雅高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