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表的由来及功能,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笔者查找整理出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供君参考:

说法一:诋毁木

上古之事,由于没有文献记载,又缺少考古材料。
故此究竟真实谁也讲不清楚,口耳相传的故事也是各自讲各自,同一件事每每有着不同的说辞。
在晋朝崔豹的《占今注·问答解义》中说:尧在大路街口设立诋毁木,表示王者乐意客气纳谏。
秦代废除了诋毁门,汉代又重新修复。

崔豹的说法是不愿定的,“或谓”,“亦以”等词表达了这是他对诋毁木的预测。
他同时还认为这有可能是道路标识。
只是前一个猜想更具有故事性,因而广为人知。
同样的事情在《淮南子·主术训》中主人公变成了舜:“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诋毁之木”。
大体上是上古是有立诋毁木这件事的。

说法二:道路标识

《史记·夏纪》中说:“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有学者认为“表木”便是后世的华表,《史记索隐》中注:“表木,谓刊木立为表记”。
这与崔豹的第二种说法一样,在大道、街口等交通枢纽立木,上面置一横木,起到指引道路的浸染。

极简史关于华表的五种说法

说法三:丈量日影

《史记·司马穰苴传》中记载:“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个中“表”和“漏”都是古人计时工具,《史记索隐》中注:“立表,谓立木为表以视日影;下漏,谓下漏水以知刻数”。
根据太阳下里木的影子来计量时辰,根据水点的速率来计量时候。
一个昼夜是十二个时辰,古人的一刻是均分12时辰为100刻,一刻钟大约是14.4分钟。
不同于今人一天96刻,一刻钟15分钟的计时法。

说法四:古老的图腾

唐代墨客杜甫有诗云:“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白居易有诗云:“华表双栖鹤,联樯几点乌。
”意思是在当时华表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而不是后来的“望天犼”。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晋代陶潜在《搜神后记》记载了一个故事:在古代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有成,化身为仙鹤飞回辽东故里,伫立在城门华表柱上,当时有个少年瞥见了想要拉弓射白鹤。
鹤腾空而起,在天空中徘徊,作诗而去:“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祖国平易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刘禹锡感叹道:“华表千年鹤一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后世许多文学作品以“鹤归华表”感慨人间沧桑。

由于华表上雕饰图案互异,故而有一种不雅观点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期间的部落图腾。
不同部族将各自的图腾雕饰于华表之上,有点类似于当今各国国旗的性子。
进入封建社会后,图腾意识逐渐淡薄,立华表的习俗保留了下的,人们以吉祥物代替了远古的部落图腾。

说法五:古代一种乐器

还有一种不雅观点认为华表起源于古代一种叫做“木锋“的乐器,听说古代官员代替天子到各地搜聚百姓的见地,通过敲击木锋来引起人们的把稳。
后来天子不在主动去民间征询见地,而是将木锋立于王宫之前,等人上门来,于是后世演化为华表。
这种说法是笔者在网上搜到的,目前还未找到确切出处,不知道出于古代那本书中,也不知道是出自近当代何人文章。
姑且存疑待考吧。

笔者探索“华表”一词的流源,在秦汉之前可以说是不见经传,集中涌如今唐宋之后的诗词之中,而且每每于“千年之白鹤”干系联。
由此可以窥测出端倪,明清之前的华表上面是白鹤,至于永乐年间为何换成了蟠龙不得而知。
一样平常设置华表的地方是宫殿、城门、街口等地,明清之后也设置于陵墓前,桥梁旁,彷佛增加了辟邪的功效。
如上材料可以做个大致的理解,如果想要深入的研究,还需将目前各地创造的华表以及干系记载进行更全面的搜集和整理。

极简史:中国汉字的来龙去脉

汉字简史:关于汉字起源的六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