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故意抱琴来。
译文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我已喝得昏昏欲睡您可自行离开,来日诰日清晨定要抱着琴再来。
注释
幽人:幽隐之人;隐士。此指隐逸的高人。《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对酌:相对饮酒。“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饮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赏析
这首诗首句点明作者与朋友饮酒的地点与环境;次句以反复手腕渲染开怀畅饮的场面;三句利用陶渊明的典故,写自己喝醉请对方自便;末句婉言后约,相邀改日再饮。此诗表现了一种为所欲为、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具有高度个性化、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全诗在措辞上词气飞扬,表示出歌行的风格。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开的“山花”更增长了环境的柔美,而且面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快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取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样兴趣勃勃的劝酒的声音。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故意抱琴来。”由于贪杯,墨客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见告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
来日诰日你若还以为故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伟大墨客陶渊明。《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饮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险些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姿。唐代伟大墨客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盛唐期间,绝句已经格律化。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措辞上又有飞扬的气概,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诗的艺术表现也有独特之处。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蕴藉不露、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扬,一开始就有勇往直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惟其如此,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畅快淋漓。这与常日的绝句不同,但它又不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弯曲,或者说直中有曲意。诗前二句极写痛饮之际,三句忽然一转说到醉。从两人对酌到请卿自便,是诗情的一顿宕;在遣“卿且去”之际,末句又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又是一顿宕。如此便造成擒纵之致,以是能于写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自然有味。此诗直在全写面远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
此诗的措辞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不失落其为经由提炼的文学措辞,隽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故实。《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诗第三句险些用陶潜的原话,正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姿。而四句的“抱琴来”,也不是着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这从其出典可以会出。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