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期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期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各路英雄纷纭登场,周瑜便是个中的佼佼者。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了局很悲惨,年仅36岁就被被诸葛亮活活气去世,留下了一句千古笑谈: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么周瑜真的是嫉贤妒能、宇量狭小,被诸葛亮活活气去世的吗?

(一)先来看一看《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
父异,洛阳令。
瑜长壮有姿貌。
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
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苏轼词中羽扇纶巾的形象本指周瑜为何后来说成孔清晰清楚明了呢

从以上笔墨无名可以看出周瑜出身名门,世代为官,周瑜长相洒脱、俊朗,和孙策意气相投。
在孙策创业的困难时候,周瑜送给孙策自家的一所大宅子,作为孙策的府邸。
和孙策共同首创了江东基业。

试想,像这样一位肚量胸襟大志、光明磊落的英雄我们怎么能说他宇量狭小呢?

孙策去世,孙权掌事,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同执掌吴国大权。
“内事未定问张昭,外事未定问周瑜”。
数年间,周瑜征讨麻、保二屯,击退江夏黄祖的进攻。

公元208年,孙权征讨江夏。
正在这时曹操统大兵南下,刘琮屈膝降服佩服。
荆州水军尽入曹操之手,东吴将士都很惊骇。
孙权问计于臣下,众人大多以为曹操乃虎狼也,又据长江之星,不如屈膝降服佩服。

唯有周瑜力排众议: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将军您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岂可轻易送人?武断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试想百万大军就在面前,能够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对,怎么能说是宇量狭小呢?

赤壁之战后,周瑜准确地剖析了形势,认识到了西川的主要性,提出与马超结缘攻取益州、汉中,以巩固江东孙权的底盘与实力,可惜出师未捷身先去世,走在半道之中病去世。

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统帅,怎么能说是器量狭小呢?而且周瑜之去世是在途中病去世的,根本没有气去世一说。

(二)《资治通鉴》对赤壁之战和周瑜的记载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实在汉贼也……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司马光是北宋期间著名的史学家,他创作了我国历史上一部气势恢弘的编年体史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三家分晋的战国期间,下至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顾名思义便是以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成败兴亡、履历教训给当代统治者做一个参考、借鉴。
《资治通鉴》对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都做了详细的记载,该当是非常客不雅观的。

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可为什么过了8年往后,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就变成了失落败的一方呢?

这里边有很多的缘故原由,个中一个缘故原由便是曹操的士兵发生了恐怖的瘟疫。
在刚一征战的时候,曹操士兵中的瘟疫就已经发生。
曹军不利,以是就撤退到江北。
周瑜的部将黄盖乘机提出了用火攻曹操的建议,得到周瑜的支持,结果取得了成功。
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赤壁之战,曹操败北的缘故原由是多方面的。
除了曹军中发生恐怖的瘟疫以外,还有众谋士和将领的聪慧。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大军南下的危急时候,诸葛亮提出了联结东吴,共抗曹操的主见。

恰好这个时候,鲁肃抱着同样的目的来到了夏口。

诸葛亮和鲁肃一拍即合,两人前往柴桑求见孙权。
在东吴将士大多主见屈膝降服佩服的时候,鲁肃保持了复苏的头脑,他力主孙权该当应战。
周瑜剖析了曹军士兵的真正实力,终极武断了孙权抵抗的决心。
赤壁之战以孙、刘两方的完胜,曹操的完败而结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赤壁之战的最大贡献者当属周瑜,他准确地判断出曹操士兵大多为北方士兵,劳师远征乃兵家之大忌也,况北方士兵南下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恰好利用这个机会斩杀曹操。
果不其然,战役一开始,曹军就发生了瘟疫,开局不利。
然后给了黄盖可乘之机,才有了后面的结局。
根本没有草船借箭之说,更是和“借东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又哪来的周瑜“嫉贤妒能、宇量狭小”呢?

即是是在《三国演义》里面也有对周瑜的赞誉。
《三国演义》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周瑜的老同学,他奉曹操之命过长江去奉劝周瑜,结果无功而返,还骗曹操斩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
蒋干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动也”。
可见,周瑜绝不是嫉贤妒能、宇量狭小之辈。

(三)周瑜对后事的安排上

赤壁之战后,周瑜认识到了西川的主要性,提出与马超结缘攻取益州、汉中,以巩固江东孙权的底盘与实力。
结果天妒英才,走在半道之中病去世。
时年36岁。

这一年是公元211年。

将星陨落,三军恸哭。
不过,周瑜在临去世前给吴主孙权推举了他的接班人——鲁肃。

如果说在对待刘备的态度上,周瑜是主战的话,那么鲁肃便是主和了。

周瑜去世后,鲁肃做了东吴的大都督,孙、刘两家坚持了数十年的友好。
直至鲁肃去世,吕子明白衣渡江袭破关羽,孙、刘两家正式撕破了脸皮。

刘备亲起大军为关羽报仇,在夷陵之战惨败,病去世白帝城。
在蜀国受到重创的同时,东吴的力量也得到了极大的花费。
再也没有力量对付北方的曹魏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肃才是最高明的。
周瑜的眼力才是独到的。

这样一个有敏锐洞察力、勇于推举和自己政见反面的人做统帅,又怎么能是“嫉贤妒能、宇量狭小”呢?

(四)历代文人墨客对周瑜的赞颂

晚唐大墨客杜牧写过一首诗《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戏谑地把赤壁之战得胜的紧张缘故原由归结为东熏风。
要不是有东熏风,曹操就要把大乔、小乔掳走关在铜雀台上了。

描写三国期间激烈的战役场面,赞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英雄人物的作品数不胜数,个中最为有名的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故垒西边,人性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看苏轼对周瑜的描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分明便是一个文雅儒将,“运筹帷幄之间。
决胜千里之外”,气定神闲,谈笑间就击退了曹操的百万雄兵。

要知道: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也就30多岁,正是人的生平中就为风光、得意的时候,“羽扇纶巾”也成为周瑜的代名词。

后来,随着《三国演义》的深入遍及,罗贯中把对周瑜的描写移植到了诸葛亮身上,《三国演义》影视剧中,诸葛亮手摇鹅毛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副儒生形象。
殊不知,这“羽扇纶巾”的形象原来便是特指周瑜的。

【作者简介】魏冬林,河南省林州市十三中语文西席,省骨干西席。
平时喜好写作,用手中的条记载生活的点滴。

推举:

《清平乐》中皇太后刘娥,为何被民间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黑化

热剧《清平乐》中,宋人为何称天子不是“陛下”,而是“官家”?

中国最伟大的人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