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艺术在唐朝时,已经进入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在唐诗中,我们可以领略诗仙的风骚倜傥,豪放不羁,也可以窥见边疆的金戈铁马,烽烟四起,还可以体会到小儿女的你侬我侬,情意绵绵。感谢那些光耀千古的墨客,让我们能享受如此美好的艺术盛宴,能徜徉在诗国词海中,肆意纵横。
实在,唐诗涉及的题材,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丰富。不只是家国兴衰,追远怀古,名山大川,饮宴话别都可以入诗,乃至连向人借钱都可以作为题材。伟大的墨客杜甫,就曾经写下了这首《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这首诗的含义并不繁芜,杜甫此时已经是山穷水尽,急着要借钱度日,自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来玩朦胧。他说得非常迫切,也非常悲惨:我已经五十来岁了,现在秋日到了,是收成的时令,想必不该再忍饥受饿。叨教您已经当上了彭州牧,什么时候来补救兄弟我的急难?
杜甫的生平,是古代墨客落魄的范例。他虽然出身名门,家境条件优胜,但却一贯不得志,科举考试连连失落意,在官场上也没有进展。后来碰着安史之乱后,更是失落去了生活的来源,基本上靠朋友救援度日。这也是浊世文人的悲哀,如果生活在现在这样的盛世,以他的才华,喷鼻香车豪宅岂不是信手拈来?
帮助杜甫的人很多,比如说他在著名的杜甫草堂时,就受到两次镇蜀的严武照顾。仰人鼻息的滋味是不好受的,杜甫深切感想熏染,并写下了“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的悲惨之景。但是,他依旧抱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挚爱之心,作出了伟大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至于说本诗中的彭州牧,则是杜甫另一位恩人高适。他和高适的相识,是在盛唐时,陪伴李白游山玩水时偶遇的。三人结随同行,共游梁园,造诣了不朽的文坛佳话。
李白、杜甫、高适相识时,三人都不得志。安史之乱后,李白由于参加了李璘的叛军,不仅差点丢了性命,还和高适闹翻,从此不再往来。杜甫的境遇也没有得到改进,虽然他投奔唐肃宗,忠心可嘉,但不被重用,终极仍旧颠沛流离。只有高应时来运转,成为了诗人将领,不仅被朝廷看重,而且手握重兵,成为有唐一朝中,墨客中的权臣,权臣中的墨客。
高适得志后,虽然由于各类缘故原由,与李白断绝了来往,但对杜甫却很是照顾,没有忘却当日的情分。对付杜甫的这首诗,高适没有写诗应和,大概是由于他也知道英雄气短,自己无论怎么说,都会刺伤杜甫的自傲心。但是,高适却给予了杜甫巨大的帮助,让他生活有所依赖。
也正由于两人的感情深厚,杜甫也知道高适乐意脱手帮忙,以是他在诗中没有任何的客套,也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表现得刀切斧砍。也便是此诗完成数月之后,高适转任蜀州刺史,杜甫与其相会,感激涕泣之余,又写下了《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表达了欣喜之情: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
一句“交情老更亲”,浓缩概括了墨客世的情意,也让后人艳羡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