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薄暮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纭连大漠。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李颀古从军行借汉武开边 表反战思惟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内容多写军情边思和将士生活。
翻开全唐诗,可以看到以“从军行”为题的诗歌连篇累牍,险些横跨李唐王朝。
李颀的《古从军行》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初年,正值安史之乱前夕,李唐王朝山雨欲来,边陲不宁。
墨客以史为鉴,以汉讽唐,借汉武期间的开边战役,讽刺了统治者好大喜功和视公民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全诗写尽从军之苦,悲多于壮,而万千战士埋骨荒野换来的不过是葡萄送到汉家,间接表达了反战思想。

本诗以士兵白天登山不雅观望烽火,薄暮饮马傍交河开头,勾勒了一幅战役间隙的边塞生活场景,描述了边塞军人的紧张和不安。
接着以行人的触觉写风沙阴黑暗的打更声和远嫁乌孙公主的幽怨琵琶声,表现军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一句则化用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奏琵琶这一历史典故,间接表达阔别故乡的将士们的哀怨之情。

五六句“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纭连大漠”,极言大漠荒凉辽阔景象,也间接写出了边塞生活的寂寞荒凉。
七八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则因此胡人视角,从胡地大雁哀鸣和胡儿伤心泪落再写从军之悲,写出了战役对敌我双方将士的侵害,可以说角度新颖,颇具人文情怀。
后四句借用汉武开边期间的典故,写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史实。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大宛国,意图攫取当地的宝马。
然而沿途小国担心汉军“假途灭虢”,非常害怕,于是各自据城坚守,不肯帮助粮草。
等到了郁成,由于饥饿和去世伤,汉军只剩下区区几千人。
攻打郁成时,汉军损兵折将,强行提高只有去世路一条,贰师将军只得带兵回还,并上书汉武帝要求返国。
汉武帝闻讯大怒,敕令封锁玉门关道路,军人有敢进入者即刻斩杀。
贰师将军害怕了,于是留在敦煌。

本诗中“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便是写将士们在提高不能,退却撤退不得的绝境下,只得豁出身命追随将军去拼搏的悲惨景象,侧面描写战役的悲壮残酷和统治者的残酷无情。
而将士们的捐躯和忠勇换来的却只是“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熟习张骞通西域的朋友都知道,当年汉武帝时为了求得天马(即今阿拉伯马),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辟了中国与西域诸国沟通往来之路。
由此,西域马匹、蒲桃(葡萄)和苜蓿等动植物进入中土。
史载,汉武帝曾经把葡萄和苜蓿种在离宫别馆阁下,弥望皆是,成为一景。
《古从军行》的末了一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便是通过这些历史故事点明主题,讽刺了帝王的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突出了军人的捐躯和无奈。

全诗以景衬情,描述了边塞军人的艰巨生活和悲壮情怀,利用了白日、薄暮、夜晚三个韶光段,以及烽火、交河、风沙、琵琶、雨雪、胡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肃穆、悲惨、紧张的氛围。
且以物喻人,借用胡雁哀鸣、胡儿眼泪等比喻,表现了军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增强了诗歌的传染力。

此外,该诗富于音节之美,利用了入声、双声、叠字等手腕,诗歌音节错落有致,富有韵律和变革。

末了简要说下李颀平生。
李颀生卒年不详,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曾经长居洛州武林县(今河南省登封市)。

李颀年轻时曾经结交了一些富豪轻薄子弟,试图融入他们的圈子,结果却是白白耗费了很多家财,终极创造自己和他们根本不是同路人。
李颀痛定思痛,下决心刻苦读书。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颀考中进士,后担当新乡县尉,但始终未得迁调,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前,李颀辞官归隐,终其生平。

(大众日报客户端 武宗义 宣布,音频主播 徐梦欣,插图:山东泰安字画名家 娄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