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很不乐不雅观。

若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有的学生喜好用笨方法——刷题——用体力勤奋来掩饰笼罩脑力

还有同学喜好背一些术语,把精力用在琢磨借景抒怀、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的差异上。

我常和后一种同学开玩笑,脚崴了须要拄拐,但拄拐的目的,是为了把拐扔掉,而不是为了达到“人拐合一”,这些术语帮助我们理解诗歌,但恪守着术语,就本末倒置了。

中学生若何才能读懂古诗词

还有的同学想学点答题套路,实在诗歌鉴赏的关键还是在于读懂。
至于答题技巧,诗读懂了,也就不难了。
如果诗没读懂,对着一堆“乱码”,有什么答题技巧可言呢?

很喜好一个比方,说古诗词像茶叶,打卷的,压缩的,颜色很暗的,我们须要用一杯开水泡开它,才能让茶叶伸展,展示它绿色的原貌。

若何才能拥有这杯开水呢?

有五个关键成分:文言实词、词句语序、意象约定、遐想想象、诗中有人。

01

文言实词

古诗词实质上是文言文,不是当代汉语,以是,节制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是读懂诗的条件。

比如说“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是什么意思?我拿这个问题问高中的学生,有很多同学不知道。
实在“渠”是一个代词,便是“它”的意思,代指前面的“半亩方塘”。
有的同学以为便是“半亩方塘”,这是就近遐想,“塘”怎么会是“渠”呢?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中“浑”,是“都”的意思。
要搬家了,在这里住韶光久了,彷佛黄莺跟我都认识了,墨客要搬走了,黄莺“频啼四五声”,像是表达不舍和作别。

“曾为流落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中的“等闲”什么意思?便是“平凡,平常”,把离家远行看得很平常。
毛泽东《长征》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等闲”,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东风等闲度”中的“等闲”,都是这个意思。

有时,如果没有文言文意识,还随意马虎受到当代汉语的影响。
比如“睡觉心空思想尽,比来乡梦不多成”中的“睡觉”,该当理解成睡醒了,不然这句诗就不好理解了。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落”中“消魂”是指极度悲哀,假如按当代汉语意思理解,就和诗的感情不合了。

高考题考诗歌鉴赏,很多题便是在考诗中词语的理解。
比如下面这首诗。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高考题让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答案是“墨客虽不得不接管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旧豪迈”这一项。

这一项错在什么地方呢?便是对原诗中“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穷”字的理解缺点。

在文言文中,“贫”和“穷”是不一样。
“贫”指物质匮乏,是与“富”相对的。
“穷”指处于困境中,常用来指不得志,是与“达”相对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且益坚”中的“穷”便是这个意思。
“男儿屈穷心不穷”意思是:大丈夫虽然不得志,遭遇困顿,但进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沦。

文言词语是读懂诗词要过的第一关。
平常学习中碰着干系诗句,抄下来,把自己不会的词语标注出来,查资料,作阐明,点滴积累,逐步地读诗的笔墨层面的障碍就少了。

02

词句语序问题

由于古诗词的措辞是非常凝练的,又要讲究韵律,以是词语的顺序常常不是正常词序或句序,有时要根据情形做出一些调度。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正常的语序该当是“柳色映春山,梨花藏夕鸟”,“青山”和“溪鸟”都该当是宾语,把它们调度到前面去了,这样一方面更有画面感,其余一方面把“映“和“藏”放在后面,“映”是仄声,“藏”是平声,符合古诗韵律规则,上仄下平。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正常语序该当是“怜雨后新竹,爱夕阳时山”。
有了这个意识,好多看似奇怪的句子才能够阐明。

03

意象约定知识

比如说读到“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我们就该当想到它是指夫妇之间的离去,是指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而不仅仅想到看到了柳树。

实际上,由于有这种约定,墨客在写作时,每每是一种刻意选择,诗中的主人公没看到别的树,偏偏看到杨柳。

再比如读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我们不能老想着墨客一头白发,实在“白头”也表示内心的愁苦,与凄雨中的黄叶树映衬,充满着酸楚与悲哀。

像“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中“羌笛”这样的乐器,“玉门关”这样的地名,都是表示边塞的,读到“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的“沧州”就不须要考虑详细哪个地方,它是有约定的,用来指隐居之地。

读懂了这些约定,才能真正读懂诗词要表达的感情。

还有手腕上的约定。

有一次学校考试,一个学生参加完语文考试给我打电话,说诗歌鉴赏题,诗歌完备没看懂,题目是问紧张利用了什么手腕,写不出来。
我就问什么诗,他说题目叫《秋莺》。
我也没有读过,说该当是托物言志的诗。

晚上学生对了答案又给我打电话,说便是托物言志的,追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说黄莺每每和春天、秋日有关,而这个题目叫“秋莺”,秋日的黄莺可不便是不合时宜,不该时务吗。

大家看托物言志类的诗,选择的植物,梅、兰、竹、菊、松、桂等,要么是四季长青,要么是着花韶光不在春天,兰花夏天,菊花和桂花秋日,梅花冬天,或“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喷鼻香”,或“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喷鼻香如故”, 其他以动物为物象的也是,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凤凰“早晚栖山冈”。

这便是不合时宜,墨客借此表现自己的高洁孤傲,不随流俗,品质独立、志向不改,给我们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冲动。

看懂这类诗的条件,便是要懂得这些约定俗成。
墨客和我们约定的东西,是不能动的,也可说这叫“互换暗号”。
所谓读懂诗,大略说,便是要和墨客在同一个频道上。

04

遐想和想象能力

没有遐想和想象,既没有诗歌的创作,也没有诗歌的阅读。

读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不要从生活逻辑去想其合理性,要想词人这样写,只是为了突出自己内心的愁绪之浓之重。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是一个人去的,该当去想象主人公年轻时的形象,英姿飒爽,斗志昂扬,这样和如今被弃置不用形成光鲜的比拟。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就该当加以想象,这不仅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关心,更表现了墨客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们要能够想象到墨客夜深不眠,独点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问他什么时候回家的信,他想象着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这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手腕,非常蕴藉的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通过遐想和想象,体会诗中之境,口味诗中之情,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

05

诗中有人的意识

读一首诗只局限于诗句的理解,没有看到有位墨客或主人公在诗里的,这就很难叫读懂了诗。

比如说陆游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落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更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每一句都有墨客的形象。

“僵卧孤村落不自哀”,一个“僵”字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年迈之态,“不自哀”则写出他壮志犹存。

“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老年人还想着为国守边,驰骋疆场,何等可敬。

“更阑卧听风吹雨”,“更阑”的“阑”是什么意思呢?便是“将尽”,夜将尽了还想着为国杀敌的事,一夜都睡不着,听着窗外风雨大作。

天快亮了,好不容易睡一会,还做了一个梦,却是“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沙场上的梦。

每一句诗的背后都有人,都有一位深奥深厚悲壮的爱国墨客。

有的写景诗,表面上看没有人,比如说王维写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先说“空山不见人”,“不见人”也有个人,由于得有个不雅观察者,这个人便是墨客。

不见人,才见得宁静,“但闻人语响”自然是有人的,人在看不见的远处,由于宁静,以是能听得到“人语”,更能让我们想象墨客所处位置的宁静,以声写静。

又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通过光与影,让我们看到景物背后有一个心境悠然的人,以光写幽。

而且,大家还要把稳,这里的人,该当是个独特的人,而不是一个“共性的人”。

钱穆师长西席就曾从有没有独特的人这个角度,来比较陆游诗“重帘不卷留喷鼻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和王维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高下。

陆游这两句诗,对仗很工致,但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背后没有一个独特的人,这里的人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没有分外的意境,没有分外的情趣,便是一俗人。

而王维这两句诗呢,是有一个独特的人的,他就在屋里灯下,听着表面的雨声,还有山果落、草虫鸣的声音, “落”和“鸣”两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
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觉得中,使屋里人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悲惨。
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悲惨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

读这两句诗,作者没说他什么感想熏染,但我们读者就可以想象到他的内心天下,他的情绪感想熏染,诗句会调动我们的情绪体验去参与,不管读者有什么样的“前理解”,都不会以为这里的人是个俗人,而是以为他是个雅士,与这个场景符合。

以是,读懂诗歌,要“目中有人”。

以上五点,是该当关注的。
除此之外,我们当然不是一个识别诗的机器,我们是人,以是也该当关注自己理解的过程。

为了说得形象点,以生活中的一件事来打比方。

有一天,我在小区内遇四个人,和他们打呼唤:“掼蛋去?”四人很惊奇:“这你都看出来了?”

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我想了一下,缘故原由有四:

第一,我有一个基本的生活履历:掼蛋规则是四个人;

第二,我对他们这几个人有一定理解,有三个人都是喜好掼蛋的;

第三,我知道一个背景,小区近日将举行迎新业主掼蛋比赛;

第四,我有一定的遐想能力,能理解他们踪迹的特定意思,他们从东边来,东边有个酒馆,他们喜好酒后掼蛋,他们向西走,西边有个棋牌室,他们常在那里掼蛋。

这个思考过程,有点类似诗歌的理解。

第一,我们有基本的生活履历或体验,以及古诗的基本知识。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夸年夜,但我们有站低处往高处看的履历,就会以为这样写能写出水的气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们知道古诗语序常有倒装征象,这句该当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第二,我们要对墨客有所理解,这便是“知人”。
陆游是力主抗金、希望北伐的,但却无奈地归隐老家山阴,以是“此生谁料,身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的是一种,想要为国立功,却不被重用的悲愤。

第三,我们要理解墨客所处的时期背景,这叫“论世”。
鲍照生活在门阀制度严重的南朝,李白生活在昂扬大气,写诗“既笔力雄壮,又气候憨实”的盛唐期间,陆游生活在金灭北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背景下。
知道了这些背景,更能理解当时诗歌的特点。

第四,我们要有“连缀”想象的能力。
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说“什么叫诗,便是翻译后失落去的东西”。
如果没有想象“连缀”,就完备没有诗境和诗意了。
看到“南浦”和“杨柳”,能想到离去;看到“枯藤老树昏鸦”,能遐想成画面,枯藤缠绕在老树上,乌鸦在薄暮中站在老树光秃秃的枝丫上;看到“人性寄奴曾住”和“廉颇老矣”,我们能想到是想建功报国而不得的悲愤。

关注五个方面的成分,并关注自己的理解过程,可能对我们读懂诗歌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