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交通闭塞的时期,生命行将闭幕之际的相逢该当不是不期而遇,而是他寻遍千山万水找到她,他想再见到那个女子。
——题记
李商隐:心心复心心[1]
作者:王雷
他与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无可奈何地度过了“失落败”的生平:
报国无门,糜烂的晚唐不须要他的热心与聪慧;济民无力,系统编制与权力已经将他压榨得窒息;无心于派系利益的纷争,却因对政治风候的反应迟缓被迫卷入党争漩涡;将爱情视为黯淡生命中的一抹明艳,爱情却成了生命中最悲情的嗟叹。
出生是悲剧的,经历是悲惨的,爱情是落寞的,心境是绝望的,李商隐却在其短暂不快意的人生中,创作出了诸多文辞清丽而又意韵幽深的诗篇。
那些在权力场中无限风光的人们如今早已堙没在历史的灰飞烟灭中了,玉谿生却造诣了不朽与历久,成功与失落败之间又有什么样清晰的界定呢?
1、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出生自悠悠。[2]
李商隐的族谱在政治地位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多少世之前的先祖是李唐王室的旁枝末叶,家境是早已衰微不堪了,祖辈几代官职不过县令,父辈也只是地方的小官吏,并辗转幕府谋生。
义山幼时跟随父亲流落江浙,本来该当是在父亲温暖的怀抱中享受关爱的年事,父亲却离开了人间。他随母回籍中原,江南成了童年的影象。
他在《上崔华州书》中自谓:“五岁诵经书,七年弄笔砚”。还乡后跟随“味醇道正,词古义奥”的堂叔受经习文,练就得文才斐然。
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移居洛阳,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白居易一贯非常欣赏李商隐,他懂得李商隐的代价,他乃至希望来世可做李商隐的儿子,李商隐后来得子小名也就唤作“白老”,只可惜“白老”智商平平,才情平平。
令狐楚更是对李商隐的才华惊叹不已,让他和自己的公子令狐绹一起,亲授骈俪章奏之学,予以他经济上的帮助,后来又聘请他幕府做巡官。令狐楚不仅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还更像一位父亲一样的角色勾引着他的发展。他对令狐楚也甚为感激,他认为令狐楚的教导比功名更故意义。
大和六年(832年)仲春,令狐楚任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之入太原幕府。
大和七年(833年)六月,令狐楚调任京职为吏部尚书,李商隐返乡,学道玉阳山。在这里,他和一位娇艳的女子相爱了,这是他付出了全部身心的初恋,相爱却不能长相守,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也留下了持久的伤痛。
这时的他毕竟还是年轻,年轻的好处在于还有抱负,功名雷霆万钧的诱惑力毕竟还存在着。
开成二年(837年),他又一次上京应试了,这一年,适值的是礼部侍郎高锴为主考,令狐绹为左补缺。高锴向令狐绹讯问:“八郎之友,谁最善?”令狐绹说了三次“李商隐”,李商隐也籍此金榜终有名。
不幸的是,父亲一样平常的令狐楚也在这一年病逝。进士及第本来该当成为李商隐命运的迁移转变,为他供应了一个才华可能被施展的平台;然而令狐楚的故去更是他命运的迁移转变:如果令狐楚还在,那么李商隐他后面的尴尬境遇也容许以避免,李商隐的悲剧命运大概会有稍许的改不雅观,然而历史已经不能重新书写了。
开成三年(838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聘请李商隐入幕,李商隐答应了。由于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再加上进士及第的文人被时人视为出息无量,王茂元将妾生之女嫁与李商隐。
一个是家族孤寒却被看好的青年才俊,一个虽是地方主座之女但系庶出,这门婚姻李商隐不能算是高攀的。王氏之以是在研究李商隐的平生中那么显眼,除了李商隐为其制作的一些悼亡诗之外,最大的缘由便是由于她使得李商隐在不经意间触犯了党争的禁忌,政治性成分占了很大比重。
李商隐在王氏之前已经经历过一场死活离去的爱情,李商隐虽未能够明媒正娶那位女子,但那位女子在贰心目中已经是自己的第一位妻子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3]。王氏该当是长相还可以,年纪较李商隐年轻不少,通情达理,还为他生下了一双儿女,又及早地离开了人间。日久是会生情的,敏感而又善良的李商隐,从来没有抱怨过这段将他的政治出息宣判为去世刑的婚姻。
从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年),是他牵扯到牛李党争的一段期间。当时党争尖锐,旧幕主令狐楚与其公子令狐绹属牛党,皆有恩于李商隐;而李商隐再次入幕的王茂元却被视为是李党的。也便是说,作为令狐门人身份的李商隐又与王氏结为姻亲,他也自然被视为“背恩”、“无行”之徒。
进士及第后还需经由吏部考试方能付与官职,当他去考博学宏词科的时候,本来是已被录取了的,但在吏部报中书省复查时他的名字又被删去了,情由是“此人不堪”。
武宗时期李德裕为相,李党得势,宣宗登基之后,李党屡遭贬谪,牛李党争也随着李党首领李德裕被贬崖州、去世于寓所而告终结。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令狐绹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四年(850年),令狐绹任宰相;五年(851年),令狐绹兼礼部尚书。李商隐屡次向他陈情,表白态度,希望得到援引,但令狐綯“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在宣宗大中年间,李商隐在三次离家远游做幕僚中度过了生命的末了十几年。大中元年到二年间(847年—848年)入桂林郑亚幕;大中三年至五年春(849年—851年)入徐州卢弘止幕;大中五年冬到十年(851年—857年)在四川梓州柳仲郢幕府。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因病去职回归故里。
他沉沦幕僚,他奔波官场;他诚挚永毅,但他无能为力;他满腹的空想才情,换取的是穷愁潦倒的生命哀音;他“笑啼俱不敢,几欲是吞声”[4];他官不挂朝籍,进士释褐,两为俗吏,三入幕府,陈情依人。
终极,或是在858年纪末,抑或是在859年年初,李商隐寂寞地去世去,带着他的半世怅惘与生平遗恨。
“虚负凌云万丈才,生平襟抱未曾开”[5],崔珏用他这广为流传和征引的诗句表明了李商隐悲苦而短暂的生命。
不久,859年十仲春裘甫反唐,884年黄巢义军被弹压,大规模的农人叛逆先后长达25年之久。
907年,唐亡,结束了它曾经薄弱的辉煌和经由粉饰的太平。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6]
李商隐的诗中有很大一部分,反响了下层民众贫彻骨的生存现状和抵牾丛生、危急四伏的社会现实。
尤其是现身说法,通过对自己出生境遇的慨叹,深刻地揭示出当时全体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苦闷和心灵上的悲愤,从而通报出荒凉清冷的晚唐气息。
他在鞭笞时弊的同时表达出了深广的忧愤,从《杜工部蜀中离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淮阳路》、《汉南书事》等诗歌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杜甫的影子。
其五言古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在主题风格方面,直可与杜甫的《北征》相匹比。他展示了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
高田长榭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旁,饥牛去世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存者背面啼,无衣可迎宾。[7]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京郊屯子是何等的凋敝荒漠,农人生活是何等的悲惨悲苦。敏锐地触及到了宦官专权、藩镇盘据、民生疾苦、盗贼横行等社会问题,他还深刻地警示出官逼民反的现状,提出治乱“系人不系天”的进步不雅观点。
他戳穿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聩庸弱时,无情辛辣的嘲讽直指帝王。
如《骊山有感》、《马嵬二首》、《华清宫》等直接讽刺批评了唐玄宗;《富平少侯》和《陈后宫》等讽喻唐敬宗的荒嘻无知;《华岳下题西王母庙》训斥了唐武宗的求仙行为:
神仙有分岂关情,八马虚随落日行。
莫恨名姬中夜没,君王犹自不永生。
他痛恨藩镇盘据的状态和朝廷对藩镇姑息纵容的态度,他在反对藩镇叛乱时义正词严,与此同时他不遗余力地歌颂平叛英雄。
《随师东》虽为少作,却也显出了作者的非凡气度:“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他在《韩碑》中赞赏了复兴贤相裴度,在《复京》中夸奖李晟将军。
他在甘露之变后以饱含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作,展示了各方力量之间的错综繁芜的抵牾与斗争,表达了“安危须共主君忧”的欲望。
他还更进一步探析兴亡的缘由,思虑治乱之关键,总结出勤俭兴邦、奢逸亡国的历史教训:“历览先哲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8]
现实是无情的,苦难是沉重的,情绪的压抑,空想的落空,薄弱的个体在无助中寻求心灵最佳的避难所,义山向佛便不在猜想之外了。他在与佛僧酬唱中讴歌自然之性灵、寄托自己的心绪。
在《别智玄法师》中,他感叹“东西南北皆垂泪”。
《奉寄安国大师兼简子蒙》在“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的背景下,抒发的是“日下徒推鹤,天涯正对萤”的情怀。
《高松》更是别有一番俗人不及之文雅:“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
《深秋独游曲江》虽是一首悼亡之作,但“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已经深深地侵染着禅宗的韵味了。
王安石这样高度讴歌地点品他:“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南宋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义山诗“富于才调,兼极雅丽,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曲尽万变之态。”
张采田曰“隐词诡寄”。
刘熙载评论义山的风格时用了“深情绵邈”四个字。
叶燮认为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而说话婉”。
冯浩在为李商隐表明时说他“埋没意绪”。
朱长孺指出了义山诗歌内容和用词方面的特色:“纤曲其旨,诞漫其词”。
鲁迅的评价亦颇中肯綮:“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幽居冬暮》是他的临终绝命诗: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倏云暮,颓年寖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自己已是衰暮颓年了,犹如羽翼被摧折的鸟儿,再也无法展翅高飞了。幽居在寂寞的郊园,目触的景致是雪和冰,这是一个生命的隆冬。
光阴奔跑,晚年已至,然而匡正国家仍是平素之心愿。这是与一个帝国和衷共济的冬天与日暮,只可惜了一位卑微知识分子徒劳地哀叹,这该是何等凄冷的感想熏染和寂寞的心情?
3、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在李商隐曾经学道的玉阳山,有两座道不雅观:玉阳不雅观和灵都不雅观。
李商隐住在玉阳不雅观,灵都不雅观里有一位年轻、俏丽、聪慧、机警、坚毅、歌舞兼擅的宋姓女子,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一对璧人很快地相爱了,这是彼此的初恋,他们付出了自己全部的诚挚与激情亲切,这是无人能够取代的,也是至去世不能忘却的。
这位女子的身份原来是侍奉公主的宫女,公主入道为女贵主,她亦随公主入道成为女冠,也即女羽士、真人。
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被视为不伦之恋,它既忽略统统习俗礼教,又违背了玄门戒律,因而它无论曾经若何地轰轰烈烈,都将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商隐被逐出道不雅观、赶下玉阳山;宋真人被迫堕掉腹中的胎儿,之后又被遣返回宫去作守陵宫女。
在《镜槛》一诗中,我们看到了这位面如芙蓉、纯如翡翠的女冠,她仪态优雅,精通音律,她的笑颜妩媚可人,她的妆扮楚楚动人,然而“五里无因雾,三秋只见河”,这位女子可望不可即,墨客不可遏抑地爱上了她。
《闻歌》表达了墨客的爱慕与相思:“此声断肠非今日”。
《日高》诗云:“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帖去世屏风上”,更进一步抒发了贰心甘宁愿为宋真人做出任何捐躯,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一片》中他终于鼓起勇气表白了:“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岁华流转,光阴易逝,我亲爱的人啊,不要辜负了这残酷之极的青春,和我一起享受爱情的甜美与幸福吧。
《嫦娥》用“碧海上苍夜夜心”来暗示心上人:不要被那陈腐的教义教规锁住了自己梦,不要把自己的真情尘封起来,更不要让世俗伦理道德的羁绊来扼杀我们自由的灵魂。
无题诗中“云浆未饮结成冰”,年轻的李商隐饱尝相思之苦,情绪处于饥渴状态。
他们相会了,却来去匆匆。清晨的钟声已经敲响,你不得不返回道不雅观,你一定是倚着墙边的那株梅树,微笑着回味昨晚的幽欢缠绵,又微笑地等待我们再次相聚。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9],我们无法结为人们所认可的“合法”夫妻,我们只有在梦中相见,然而好梦易碎,爱情的路怎么如此地困难而迢遥。《咏云》又是一场欢聚之后的伤感的清晨离去。
再来看看墨客的《碧城三首》。我们举头见到的是星沉海底的窗外,当云雨飘过银河,我们隔河相望。你如那晶莹剔透的露珠,太阳出来你就要拜别,我多么希望你能像珍珠一样,我可以不分昼夜地将你珍藏,挚爱生平永不分离。我在寂寞中回顾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无限热烈忘情的欢爱,爱情的结晶也随着“检与神方”而失落去。
在《圣女祠》中他追问:你何时才能再回到我的怀中?《寄远》一诗向众人发布了他们爱情的永恒,无论沧海桑田如何巨变,也不能阻挡他们彼此间的情深意切。那首名垂千古的无题诗涌现了,“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将永久相爱,此情永不移。
《重过圣女祠》时已是“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的寂寥凄寒气象了,曾经恋人的身影依然如在面前。
墨客晚年在长安与宋华阳相逢,他回顾过往,又写下了多首无题诗,“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经历过若何的情绪的人才会发出的哀艳与悲哀。无论若何,“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0]这便是结局了。
李商隐是一位纯粹的墨客,他将他统统情绪和精神的天下都寄寓给了诗。
他站在晚唐暗沉的暮色里,他热爱真实温暖的生活,但现实给他的是咀嚼不尽的酸楚与孤寂。
他悲哀着,哑忍着泪水,孤独地行走在人间,他的诗里是零落的梦想,是疼痛的相思,在精细的艺术天下中,他冲动着众人。
参考:
1.《全唐诗》卷372孟郊《结爱》,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196页。
2. 《全唐诗》卷540李商隐《夕阳楼》,第6239页。
3. 《全唐诗》卷422元稹《离思》,第4654页。
4. 《全唐诗》卷540李商隐《代越公房妓嘲徐公主》,第6254页。
5.《全唐诗》卷591崔珏《哭李商隐》,第6915页。
6. 《全唐诗》卷581温庭筠《商山早行》,第6796页。
7. 《全唐诗》卷541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第6299页。
8. 《全唐诗》卷539李商隐《咏史》,第6223页。
9.《全唐诗》卷540李商隐《中元作》,第6240页。
10. 《全唐诗》卷539李商隐《锦瑟》,第6194页。
作者:王雷,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老师,英美文学研究中央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从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传授教化与研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