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咏世》张鸣善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古诗词赏析 普天乐咏世张鸣善 元曲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去。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口语译文:

在洛阳赏花,到梁园赏月,好花应不惜钱去买,明月也应不惜钱去买。
依着栏干不雅观赏花开放得一片烂熳,举酒问明月为何如此团圆。
月有圆有缺花有开有谢,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去。
花谢了到了三春再开,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人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注释讲授:

(1)洛阳花:即洛阳的牡丹花。
(2)梁园月:即梁园的月色。
梁园,西汉梁孝王所建。
孝王曾约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在园中看花赏月吟诗。
(3)赊(shē):原指买卖货色时延期付款或收款,这里也指买。
“好花须买,皓月须赊”互文。
(4)花倚栏干看烂熳开:“倚栏干看花烂熳开”的倒装,下句同此。
熳:曼延,“烂熳”古同“烂漫”。
(5)月曾把酒问团圆夜: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6)三春:孟春、仲春、季春,借指春天。

品鉴鉴赏:

这首小令题为“咏世”,内容上看花好,问月圆,“想人生最苦离去”,看似写离愁,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抒发了人生感慨。

自然之物生生不息,然而人呢?“人去了何日来也?”人间一别,能否再聚、何日能聚,便渺茫难期,更有甚者,一去不返。
此篇末一议,更感喟深奥深厚。
返不雅观前句,对照之间也更彰显了行乐当及时的人生态度:对人生中的美好,便当“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前六句写洛阳牡丹盛开和梁园赏月的胜景,以欢快场面为下曲曲情做形象化的铺垫。
到七、八句笔锋一转,抒发感慨:“想人生最苦离去”。
末了三句是进一层补充解释七、八两句的意思,用花落会再开,月缺又重圆来比拟、反衬“人去了何时来也”的人生感慨。

句法上,此曲五六句及末三句用了较多衬字,而末三句皆用同一叹词作韵脚,曲句畅快自由,又富感情色彩。
前六句皆两两对伏,后三句排比而兼鼎足对。
可见这看似平常的曲辞中颇含作者的苦心经营。

此曲多议论,但议论中既有深奥深厚的情绪,又有花月的形象,以是读来并不嫌呆板。

此曲构造风雅,前六句皆一句花一句月,第七八两句合言花、月而述理及人,末了三句分写花、月、人。
这种散曲中的重字体式,使曲子既有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章节美,又不流于呆板而富于变革。
小曲前面六句以对偶形式分咏花月,中间两句和后面三句,以花、月和人为难刁难比,不但笔墨新巧,而且蕴含哲理意味,耐人咀嚼。

创作背景:

据钟嗣成《录鬼簿》载,张鸣善可谓声名彰于当时,但其平生行止,史料记载不祥,只能大致确定他生活于元末明初,其作品与行迹也难以对应。

作者简介:

张鸣善,名择,自号顽老子,元末明初散曲作家。
平生业绩不详。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于其出生,列举有“扬州人”、“北方人”、“湖南人”等各说,认为其祖籍平阳(今山西临汾市)。
元末张鸣善久寓江浙,居扬州韶光尤长。
明朝立,张善鸣曾任江浙提学,后谢病辞官,隐居吴江。

本期名句:“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