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为官生涯也十分顺利,以神童被举荐,之后就官运亨通,险些做了近五十年的高官。
据记载,晏殊的性情,有其刚峻的一壁,也有细腻温顺的一壁,以是他的词作中,我们总能见到很多细腻动听的句子。

比如李调元曾经在《雨村落词话》中说:“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而以翻用针言见长。
如‘垂杨只解惹东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等句是也。
反复用之,各尽其致。
”这段话,确实能够作为理解晏殊词作的一个方面。

本日,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晏殊最为著名和俏丽的四首《踏莎行》词作,险些每一首中都有大家耳闻能详、震荡心灵的千古名句。
而且每都城美到民气里,喜好的朋友可以收藏起来背诵一下。

一、踏莎行

晏殊最高明的4首踏莎行每一首都有值得背诵的千古名句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东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喷鼻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首词上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俏丽的郊区暮春图,然后牢牢捉住暮春时节杨花这一范例景物,加入自己的主不雅观感情,写东风不去约束杨花,致使它扑向行人。
下片从室外回到室内,以炉喷鼻香袅袅来表现室内之静,然后转而写酒醒后的惆怅之情,点明整首词的主题。

这是一首十分精良的春景抒怀词。
尤其是在写景上,极具特色,非常生动,后世对这首词的评价也非常高,尤其是末二句。
比如沈谦评价说是“更自神到”,沈际飞评价说是“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

二、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喷鼻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这算是一首送别词。
送别词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以是数量十分丰富,但是真正能够流传下来被后世认可的,却只有个中的一小部分,而晏殊的这首词,无疑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名作。

上片写送别之场景,亲切动听,将送别之情景刻画的十分丰富,下片写离去后的相思,尤其是末二句,将无尽的想象力和自己的感情结合起来,具有直击民气的力量。
而整体来看,整首词犹如一幅送别连环画一样,让我们置身个中,大受传染。
后世曾经评价这首词说,“足抵一篇《别赋》”,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三、踏莎行

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斟酌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喷鼻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薄暮,梧桐叶上萧萧雨。

此词写别情。
上片以虚拟的碧海、瑶台这样的瑶池领起,表现作者对当时反面爱人同去的仇恨之情,现在后悔却也来不及了,而这统统的缘起实在都是由于“轻别”的缘故。
下片写意中人离开之后,自己孤寂清冷,有书难寄,有泪难留的感情。
最妙的是结尾两句,作者不去直接表现自己的深切思念,而是通过高楼远眺这样的行动来表现内心的深情,以是更显意味深长。

晏殊此处所写的感情,大有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的意境。

四、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博识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喷鼻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东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此词亦是写离情。
紧张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和思念,读来有一种悲惨之感,尤其是作者高明的层层渲染,到末了结尾处,让感情达到最高峰,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共鸣。

这首词上片由室外之景写起,通过人们平常不太留神的眇小之物,来捕捉自己内心的敏锐之情,之后由景到人,以双燕来衬托自己的孤寂。
下片由室外写到室内,极尽表现自己的无奈和哀伤,有着晏殊式的感伤之美,到了却尾两句,将感情再次浓墨渲染抒发出来,在一片迷惘中结束全词,模糊有哲理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