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虽不是由孔子写定,但由于它是记载孔子平生讲学和弟子们言行的一部书,以是有必要先容孔子平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期间鲁国人。孔子自幼聪明好学,11岁时师从鲁太师学周礼。20岁时就“博学好礼”,曾做过“相礼”,从事“儒”这一职业。所往后人称他为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生平言行多有聪慧,其弟子恐其师道失落传,便有了将其言行整理成册的打算。于是,就有了《论语》一书。
参与编纂《论语》的编者浩瀚且说法不一。班固曾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论语》是孔子门人在孔子去世后,将众弟子所记载的孔子言行的条记凑集整理而成。东汉郑玄曾在为《论语》作序时提到,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后由仲弓、子夏、子贡和一些留在鲁国的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同完成。但唐代柳宗元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论语》也记录了孔子最小弟子曾子的言行,以是应是由曾子的弟子发起完成的。
虽然关于编者的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编纂而成,它较为集中地表现了孔子思想和学说的精华,在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极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内容梗概《论语》共20篇,约11000余字。每篇的标题是从第一句话里选取两三字而成,便于学习影象。篇名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前辈》《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全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当时社会的道德、教诲、政治、文化、文艺诸多方面。《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论语》中阐明的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悲观成分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结束不前;其积极成分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秀传统和处道理念。《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形,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地、对社会的空想、对教诲的主见,也可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教化、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语句言简意赅,深蕴哲理,发人深省。不少语句,经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针言,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后生可畏、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对定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性附近也,习相远也”,解释统统要靠人后天努力。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便是以忠实态度待人;“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最讨厌的是口是心非的人。在这方面孔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以是他的弟子子贡曾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在为政治国方面,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他尖锐地指出“苛政猛于虎”。他还哀求最高统治者在选拔官吏时,不仅要“听其言”,还要“不雅观其行”。这些原则在本日仍有现实意义。
当然,《论语》也存在着糟粕。如政治上的复古方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内敛的人格代价取向等,这统统不容否认的都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须要我们用当代意识对之加以改动。但瑕不掩瑜,《论语》深刻的生命聪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论语》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险些遭到灭绝。到了西汉,涌现三种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后世流传至今的《论语》版本,基本上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整理而成的。
艺术特点论语一书,内容丰富,措辞简练、准确,一些格言式的语句,富有哲理意味,这正是《论语》的写作特点。详细概括如下:
1.提出文学对社会和政治的浸染,同时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和知识。如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不雅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2.篇幅简短,每章以二三十字居多,百字以上很少,形式或为问答,或为独白,作为语录看,又是一种典范。许多句子内涵丰富,用意深远,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至今都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说理论点明确,不提论据,属于政论文的抽芽状态,但它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意义深刻,生动蕴藉,表现出相称高的艺术性。
3.在措辞利用上,它有独创性,如单记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辞;也有些语句形象,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不仅颂扬松柏保持不懈的性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也不仅是对流水奔逝的感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更有力地突出倔强之态。
4.《论语》的口语化,亦庄亦谐,富于启示性。如孔子对季路问鬼神一章,表现了孔子谆谆教导的父老风姿。读着它,你会恍然以为自己正置身浩瀚弟子中,聆听着孔子的教诲,并不会感到太多的时空和措辞的隔阂。如《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寥寥数语,表现了很强的现场感,写出子路等四人发言的神态,惟妙惟肖,耐人寻味。
学习辅导学习提示
要理解《论语》,最主要的是理解作为儒家学说核心的仁学。仁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仁为天地之道,贤人之德,君子之性,庶民之归,其核心是爱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解体的春秋末年,他把“仁”作为核心范畴,建立其儒学体系,是对人自身的觉醒和伟大的创造。总之,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学思想是很丰富的,仁学精神成为历代儒者的基本精神,是儒家学说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