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宋眉州眉隐士,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登基,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细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不雅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打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条记》《论语说》等。
陆贽(754—805)唐苏州嘉兴人,字敬舆。代宗大历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德宗登基,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朱泚叛乱,随德宗奔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冲动。贞元七年,拜兵部侍郎。八年,迁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十年冬,为户部侍郎裴延龄所构,罢相。次年贬忠州别驾。顺宗时卒,谥宣。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有《翰苑集》等。
札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方公函,用于向天子或主座进言议事,或者是发指示、委职派差。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时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苏轼与吕希哲、范祖禹等人恳请校正陆贽的奏议以供御览,上书宋哲宗。
【原文】
臣等猥(1)以空疏,备员讲读(2)。圣来日诰日纵(3),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4),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5)而文则过,辩如贾谊(6)而术不疏。上以格(7)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8)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虔诚;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民气,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9)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10),针害身之膏肓(11)。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不雅观(12)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13)论颇、牧(14)之贤,则汉文(15)为之太息。魏相(16)条晁、董(17)之对,则孝宣(18)甚至复兴。若陛下能得意师,则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19)、三史(20)、诸子百家,非无可不雅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21)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抄录进呈。愿陛下置之坐(22)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23)。
【译文】
臣等以粗陋浅薄的学识,充任侍读和侍讲。陛下天赋圣明,学问日益匆匆进。臣等才学有限而贤人的道德学问却无穷无尽,心里想说但措辞不能说清楚。因此而自觉惭愧,不知道怎么做才好。私下里认为,人臣向君王进谏忠言,就犹如年夜夫用药,药虽然是经由年夜夫的手而供献上来的,而药方却已经早年人哪里传下来的。如果药方的功效已为众人所公认,那就不必全都再由年夜夫自己来研配了。
我们以为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可以辅佐君王,学问可以做天子老师。他的议论深刻切中道理,他的辞吐不偏离道德规范,聪慧犹如张良文才却超过了他,雄辩犹如贾谊而主见却空疏。对上,可以纠正君王思想中的缺点;对下,可以通达天下百姓的心意。但他很不幸,没能碰上好的时运。唐德宗以苛刻为能事,而陆贽劝他要虔诚;德宗以猜忌作为统御手段,而陆贽劝他要推广诚信;德宗崇尚武力,而陆贽认为减少战役才是当务之急;德宗喜好盘剥财物,而陆贽认为散财于民才是急迫要务。至于任用官员,听取纳谏,安定边事、统御将领的方略,归罪自己来收取民气,改正过失落来顺应天道,打消奸佞小人以剪除百姓祸患,珍惜官爵宝器封赏有功之人,如此这些,无法全部列举。可谓是供献的是苦口良药,治疗的是危害身体的重疾。假使唐德宗能尽皆采纳他的进言,那么贞不雅观之治就可以重现了。
臣等每次从西阁退出来,就私下里评论辩论,以陛下的圣明,必定会喜好陆贽的见地。只要圣主和贤臣之间见地能够相合,那就犹如君臣同处一世。从前冯唐评论辩论廉颇、李牧的贤良,汉文帝就由于这样的贤才难寻而嗟叹;魏相列举陈述了晁错、董仲舒的对策,汉宣帝因此而实现了复兴。若是陛下想自己找到老师,则没有比就近从陆贽那里取得教益更好的了。
六经、三史、诸子百家,不是没有不雅观看的必要,它们都蕴涵着管理国家的良方;只是贤人们的话语隐晦、用意深远,诸子百家和史学的理论又很支离零散,彷佛山峰一样高渺,大海一样深邃,很难根据一两点可读之处就对其进行推崇和选择。但像陆贽的辞吐,一看就能明了。它聚拢了古今的精华,的确是管理浊世的参考和极好的借鉴。臣等想要选取他的奏议,稍加校正,缮写下来以呈献给陛下。希望陛下能把它放在座位的阁下,就彷佛见到了陆贽一样;将它反复熟读,就彷佛和陆贽评论辩论一样。这样做,必能启示出天子生性就高明的地方,在很短韶光内完成天下大治的功业。
臣等不能将诚恳的心意完备表达出来,请陛下酌定。
【注释】
(1) 猥,谦词,辱。
(2) 讲读,翰林院的侍讲学士和端明殿的侍读学士,职责是讲读经史,以备天子讯问。
(3) 天纵,天赋,天赋。常用来赞颂天子。
(4) 逮,达到。
(5) 子房,张良,字子房。汉初政治家。
(6) 贾谊,西汉政治家和文学家。
(7) 格,正。
(8) 唐德宗(742—805)即李适。唐朝天子。代宗宗子。代宗时为天下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以功拜尚书令,旋立为太子。嗣位后,初政清明,以强明自任,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转业「两税法」。后用卢杞等,由于乱阶。建中四年,泾原兵变,犯京师,逃奔奉天。兴元元年,李晟率军收复长安,乃还。自此政惟姑息,方镇日强。在位二十六年,卒谥神武孝文天子。
(9) 名器,指官爵。
(10) 药石,药物和石针。
(11) 膏,心尖的脂肪。肓,心脏和隔膜之间。古人认为是药力难以达到的地方。
(12) 贞不雅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里指贞不雅观之治。
(13) 冯唐,西汉文帝时的大臣。他曾向汉文帝称道廉颇、李牧,文帝由于得不到这样的人才抗击匈奴而嗟叹。
(14) 颇、牧,即廉颇、李牧,二人都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
(15) 汉文,汉文帝。
(16)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是西汉宣帝时的贤臣。
(17) 晁、董,即晁错和董仲舒,二人都是西汉时以策论治道见长的大臣。孝宣,即汉宣帝刘询。
(18) 孝宣,汉宣帝。
(19)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0) 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
(21) 末学,指诸子的书和史籍。
(22) 坐,座。
(23) 取进止,屈服裁处。取,听取。进止,进退。
【参考资料】
《古文不雅观止》天下书局
《古文不雅观止译注》阴法鲁
《古汉语词典》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国际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