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长胜街道潮湖村落的大武口工艺葫芦非遗扶贫就业手工坊里,看到民间艺人陶瑞珍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展示民族联络互助、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故事。

一勾一烫饱含匠心,小小葫芦上包罗了世间万象。
“我利用葫芦烙画非遗载体,把长城等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以及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生动展现在葫芦上,在潜移默化中勾引各族群众、青少年不断匆匆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陶瑞珍见告,将葫芦烫画这一鲜活的文化符号与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相领悟,形成具有民俗化、娱乐化、大众化的文创家当,不仅能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传承中华精良传统文化。

“从古老走进现实,陶瑞珍作为葫芦烙画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既让这种古老技艺传承发扬,也通过内容的提升,让更多人感想熏染到祖国的发展。
”长胜街道党工委副布告郝正华点赞说。

随着葫芦烙画非遗产品的“出圈”,陶瑞珍还推出研学游项目,打造了“石榴籽”事情室,在寒暑假期间举办小学生葫芦烙画培训班,让孩子们深度理解、体验非遗文化,匆匆进对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这里,我们可以近间隔打仗非遗文化,感想熏染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发我们对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来自大武口区艺星之梦艺术培训学校的学生张景然说。

葫芦上烙出幸福日子

不但是吸引更多游客参不雅观,陶瑞珍还把这项技艺传授给更多妇女,让大家在家就能有收入。

“以前便是自己画着玩,创造这是一门家当,还得要从2012年参加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上的非遗展览提及。
”陶瑞珍回顾,那一年展览会上,她的葫芦烙画作品赢得参展高朋的同等讴歌,几天下来200件葫芦烙画作品赚了2万元。
看到市场、有了信心的陶瑞珍回到村落里后,鼓励大家种葫芦、刻葫芦、卖葫芦。
2013年,陶瑞珍成立了瑞宝工艺葫芦栽种专业互助社,正式走上了葫芦创业之路。
失落地村落民陶玲,平日靠打零工坚持生活,2019年,她加入葫芦专业互助社。
“生活充足了,经济收入也提高了。
”陶玲说,葫芦烙画每年能带给她5万元的收入。
“葫芦烫画、葫芦刻画,有了这门手艺,我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
”今年51岁的下岗职工郭会玲自满地见告,2012年她开始学习葫芦烙画,现在每月有近5000元的收入。

十余年间,陶瑞珍自己不仅带出了十几名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这些传承人还带动周边280余名群众参与葫芦栽种、葫芦烙画中。
这10年,也是潮湖村落变革最大的10年。
“以前忙完地里活,大家就到处串门聊家长里短,现在都齐心专心投入到葫芦烙画中,比谁挣得多、谁画得好。
”陶玲见告。

“葫芦烙画,已经成为大武口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势必会越走越远。
”郝正华说。
( 贺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