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统计,包括《全唐诗》中存诗数量居前五位的墨客(白居易、杜甫、李白、刘禹锡、齐己)在内的80位墨客,共创作了153首(句)带“剡”字的吟剡诗。
这80位墨客中,有51位墨客之诗见之于《唐诗鉴赏辞典》,可见他们都是真正的名家。
唐朝,慕仰剡地山水、求贤访古、涵吸剡溪文化思想之风盛行。
当时从水路乘舟是入剡的紧张交通办法,也比较方便,很多文人贤士访越,其目的多为访剡。
在唐代,剡溪名气很大,剡中、剡县因剡溪有名,在唐诗中涌现得也相称频繁。
“剡溪”涌现58次,“剡中”涌现25次,“剡县”涌现10次,这充分彰显了“剡”在唐代墨客心目中霸占崇高的地位。
唐代三大墨客“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与剡中山水更是情深意密。
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是剡中山水的知音,纵然身在他处,凡遇有佳山水,总以剡中风光作比拟,将剡溪景致作为天下美景的代名词和参照物;仅他一人吟剡诗就多达12首,为吟剡诗数量之冠。
他不仅首次将“剡溪”写入唐诗,“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还留下了著名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千古绝唱,为世代所传诵。

“唐代墨客游吴越,最神往和醉心的地方确是剡中”,对此种环境,曾数次到剡中(今嵊州市、新昌县)进行实地稽核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方案小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郁贤皓在其撰写的《唐代墨客与剡中风光》一文中道出了原委:“在唐代墨客的心目中,东南部的山水是中国最幽美的风景,而东南的美景以越为首,在越中的山水中尤以剡中为最。
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记》开头一段话便是这样说的:‘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所谓‘剡中’,紧张指以剡县为中央的剡溪诸上源。

一、初唐宋之问是将“剡中”引入诗歌领域的第一人

初唐指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先天元年(712)期间,约一百年。

剡中剡县剡溪首入唐诗考析

剡中山川奇丽。
《广博物志》卷五:“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也。
故自汉晋至以来,多隐逸之士,沃洲天姥,是其处。
”据查考,初唐吟剡诗现存两首,一首为宋之问的《宿云门寺》,另一首为武后宫人《离去难》。
但诗虽仅两首,却也解释剡溪风光已“小荷才露尖尖角”,名声显现了。

宿云门寺

宋之问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

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

天喷鼻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

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

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

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

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

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

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此诗见《全唐诗》第五十一卷。

作者宋之问(约656约712),初唐墨客。
一名少连,字延清,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又因受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时曾被流放至钦州(今广东钦县附近),后赐去世。
宋是武后时的宫廷墨客,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其诗格律风雅,属对工致,文辞富丽,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著有《宋之问集》。
《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竺岳兵师长西席在他的《唐诗之路唐代墨客行迹考》中说:景龙三年秋至景龙四年(709710),宋之问为越州长史。
在越州前后生活不到两年,但多次前往剡中游历。
此诗作于景龙四年(710)春越州长史任上。
云门寺在浙江绍兴市南云门山(别号东门)上,是唐代有名的隐居之地。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道出了“剡中”这一名称的来由。
这里说的是谢灵运自始宁南山伐木开道至临海,开通了天姥山道的故事。
解释作者是齐心专心想沿着谢灵运的足迹游遍浙东,其时是那样的优游闲雅,知足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精神需求。
追随着谢灵运的足迹,后代无数文人墨客为浙东山水之胜所吸引,谢灵运也成为每一个好游之士心中的偶像;大凡他游赏过的地方,后人在进行诗文或游记创作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追慕其流风余韵。

郁贤皓在《唐代墨客与剡中风光》一文中指出:初唐墨客宋之问,景龙三年(709)冬被贬为越州长史,他在遍游越州名胜古迹后,在《宿云门寺》一诗中说:“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他还想沿着谢灵运的足迹,到剡中游览。
据《新唐书·宋之问传》,他确曾“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大家传讽”,可惜这些诗现在都已失落传。

诗中写云门寺在若耶溪环抱的地方,要乘船才能到达,然后攀缘着嫩绿的小竹上行,来到青莲宫。
夜静人去之后,群山众壑仍环抱着祭神的喷鼻香烟,自己独对空山梵喷鼻香星期;潭上的月色映照着漾漾的水波,风吹杉林,发出飗飗的声音。
投身在这古寺之中,不免有遗世登仙之感,尚未入眠天已清晨,曙光照着青翠的草木,山谷中鸟儿的叫声尚不像盛春那样流啭圆润,水边的桃花也尚未开放。
因此打算晚春还要再来。
那时一定要走到山林的尽头,赏遍这里的美景。
而且“我”非常思慕那率前辈入剡中的大墨客谢灵运,打算追踪他的足迹去游览剡中。
诗中的谢客即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南朝宋人,他的诗曾得益于剡溪风景,曾游弋剡中并于古始宁县建立别墅,即著名的始宁别墅。
他曾游剡中名胜天姥山(今新昌县境东南部),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之句。
宋之问的山水诗受到谢灵运的影响,他要追踪谢的足迹,去剡中游赏山水、乘兴赋诗的心愿跃然纸上。

二、盛唐孟浩然是将“剡县”写入唐诗的第一人

剡县置于秦。
《大清一统志》:“秦置,属会稽郡,自汉至唐均因之。
”宋《元丰九域志》:“剡县在越州东南一百八十里。
有天姥山、剡溪。
”因地多名山,墨客骚人多来剡县旅游,从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和核心区。

盛唐指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永泰元年(765)期间,约五十年。

盛唐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期间。
这一期间涌现了山水田园和边塞两大诗歌流派。
以王维、孟浩然等人为代表的是山水田园诗派,他们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个中孟浩然的诗歌冲淡旷远,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高适、李颀、崔颢等人为代表的是边塞诗派,他们的诗风年夜方悲壮,昂扬奋发,洋溢盛唐时期精神。
唐代诗坛最残酷的明星无疑是李白与杜甫组成的“双子星座”,两人的诗歌分别代表了唐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峰。
李白的诗歌豪放洒脱,瑰丽奇特,无愧“诗仙”美誉。
杜甫诗歌众体兼备、沉郁抑扬,后人尊为“诗圣”。
杜诗抒发了伤时悯乱、忧国忧民之心,记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一系列重大事宜,史称其诗为“诗史”。

盛唐期间的13位墨客,留下了27首吟剡诗。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孟浩然,最早游览石城,留下了《尾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星期》,成为将“剡县”写入唐诗的第一人。

尾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星期

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喷鼻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齐心专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天下稀。

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此诗见《全唐诗》卷一六〇。

作者孟浩然(689-740),唐墨客,本名浩,字浩然,号孟隐士,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或孟隐士。
其诗清淡文雅,长于写景,最善于五言古诗,其田园诗写得朴实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山水诗写得气候雄浑、境界阔广,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先,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很大。
著有《孟浩然集》。
《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孟浩然是较早到剡中山水游历的盛唐墨客。
据专家考证,孟浩然生平曾三游越中,留下“何处青山是越中?”(《渡浙江问舟中人》)的诗句:首次在开元十三年(725)春至十五年五月,始发地为襄阳;第二次为开元十九年(731)秋,此即著名的“自洛之越”;第三次系开元二十三年(735)春,因赴山阴少府崔国辅之约而至。

开元十九年(731),42岁的孟浩然为排解进士落第的失落意苦闷,离开洛阳,漫游江淮、吴越、湘、赣等地,淹留越中两年余,游览剡中山水,留下不少诗篇。
同年年底,孟浩然由剡溪顺流赴越州,就在这次行程中,他来到剡中石城,并于十仲春八日佛成道之日星期了石城寺大佛,写下了《尾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星期》一诗。

唐诗研究专家郁贤皓在《唐代墨客与剡中风光》一文中指出:孟浩然是畅游了全体越中的,越州、剡中、晒台、永嘉,都留下了他的诗篇。
他在剡中游览石城寺(即今新昌大佛寺),写下了《尾月八日剡县石城寺星期》一诗,这是唐诗中最详细描写石城寺的一首诗。
全诗气候庄严肃穆,充满了墨客对这江南第一大佛的礼敬之情。

农历十仲春初八,俗称“腊八日”,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
孟浩然是诗写他在游剡县石城寺时,适逢“尾月八日”释迦牟尼佛的生日,而石城寺又供有一尊“高百尺”的弥勒佛像(见刘勰《剡县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且当地人大都有向弥勒佛“星期”的习气,故而孟浩然不仅加入了这一“星期”活动的行列,而且还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佛教诗以记之。

石城寺在剡县石城山,即今新昌县城西南二公里之石城山上的大佛寺。
新昌大佛寺是汉族地区142所重点寺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石城古刹”山门楹联有言:“晋宋开山,晒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

孟浩然生平隐居襄阳,但在开元年间也曾特地专程赴浙东游览。
本诗紧张描写了石城寺幽寂的环境,以及石城寺星期浴佛的盛况。
石城寺在唐代是很有名气的。
早在南朝齐梁之际,就已经开凿弥勒佛像了。
晋时高僧昙光也曾在此栖迹潜修。
后支道林高僧圆寂后,也安葬于石城山上,可见是块景物嘉美的风水宝地。

三、盛唐李白是将“剡溪”写入唐诗的第一人

剡溪指曹娥江的上游,在剡县境内,其有四源:澄潭江、长乐江、新昌江和黄泽江。
唐《元和郡县志》称:“剡溪出(剡)县西南,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天地记·九六剡县》:“剡溪,在县南一百五十步……”。
1999年版《辞海》载:“剡溪,在浙江嵊州市,即曹娥江上游。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李白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

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

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

此诗见《全唐诗》卷一七二。

李白(701762),唐代三大墨客之一。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李谪仙”。
与杜甫齐名,号称“李杜”。
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旷达,色彩绚丽,措辞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现存诗一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传世。
《全唐诗》编为二十五卷。

在唐朝最著名的几位墨客中,李白不但比孟浩然、杜甫等人来得更早,而且次数之多,也是他们不可企及的。
竺岳兵在《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晒台、一上四明》一文指出:“李白第一次来浙东,在开元十四年(726)‘东涉溟海’时。
李白第二次入剡中,是在天宝六载(747),即李白47岁时。
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作于临行前。
李白第三次来浙东是在天宝十二载(753)秋。
其路线是由东鲁经梁苑、曹南到宣城,再由宣城入新安江,顺流经杭州到会稽。
”李白对剡中山水,甚为仰慕,及至晚年,尚有终老剡中之意。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在长安求仕不成而准备离开长安时作。

据专家考证,李白三次到过剡中,不但是梦游,而是亲历其境的。
“虽然”二句:用的是晋王徽之(字子猷)雪夜访戴逵的典故,表明彼此相交之深;同时解释李白对剡溪秀色的讴歌。
虽用访戴事,然亦别有用意。
意谓:“我”虽然有王子猷夜雪开室酌酒,想起好友戴安道,便连夜乘舟前往剡溪之兴;但“我”也像王子猷一样,终于造门不前而返,因“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其他俱是虚应故事,症结只在“何必见戴”一语,意即在别去时不欲见张卿也。
李白用事多别出心裁,不独此诗为然。
这里仍旧用王子猷访戴的故事,取由剡溪景物所引发的怀念朋侪的情绪。
但王子猷访戴是在雪夜,现在明月皎洁,墨客发挥想象,创造出“月华若夜雪”这样的句子,以此为中介,自然和“剡溪兴”挂上了钩。
这不是纯挚的技巧问题,而是剡溪及与之相应的故事,确实给墨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诗的“剡溪兴”也是由皎洁的月光而引起。
个中既包含着对朋侪的思念,也包含着对光明境界的热烈神往。
剡中便是这样一个光明的境界。
看来,不论走到哪里,墨客一旦想起剡中,心中便一派光明;一旦置身于皎洁的境界,便想起了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