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道于老子,拜别之际,老子手指黄河,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孔子问:“水有何德?”老子道:“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
水滋润津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勾留活着人都不喜好的地方,以是最靠近于“道”。

水有崇高的风致。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水之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老子看来,水谦善、公允、诚信、无私,并长于自处和审时度势。
水性至善至柔,但它能攻破坚硬强大的事物,无往不胜,又谓“至刚”。
针言“水滴石穿”说的便是水拥有坚韧的力量。

水博大而精湛,孔子将其视为君子人格的化身。
据记载:孔子不雅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道:“君子为何见到大水要不雅观赏一番呢?”孔子说:水遍生万物而无偏私,似德;水流向下,曲弯波折皆循其理,似义;水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似智;水奔赴百仞之谷,绝不迟疑,似勇;水柔弱而能渗入细微之地,似察;水遭受恶名却不申辩,似包;浑浊之物进入水中,出来就干干净净,似善化;水入量器,总是很平,似法度;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似君子处事有度;就算经历百转千回,水也必定东流入海,似君子意志武断。

水的品性丰富而丰裕,蕴含着修身之理、处世聪慧和人格精神。
古代文人常常寄情于水。
《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借水表达的是思念之情;《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说聪慧的人像水一样懂得变通;《不雅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寓情于景,借水抒发的是壮志豪情;《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蕴含着灵动的计策战术;《孟子》中“不雅观水有术,必不雅观其澜”,比喻做人要追求至高境界;《荀子》中“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在解释百姓是水,力量巨大,起事当先审民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众人敬水、爱水,尤爱六根清净、澄澈清洁的净水,常用水形容清廉。
隋朝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其清正耿介、政绩突出,被调回京师做官。
临行之际,当地百姓挥泪相送。
一位老人捧着一杯净水,抖动着双手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犹如水火不相交。
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
公清若水,特此献上一杯净水为您饯行。
”赵轨接过,一饮而尽。
自此,“净水别驾”传为佳话。

水无色无味,平淡自然,人们用水形容君子之交。
唐贞不雅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普通百姓王茂生夫妇接济。
后来,薛仁贵投军,立下赫赫战功,前来府上送礼者相继而来,都被他回绝。
薛仁贵唯一收下的是王茂生送来的两坛净水,并当众连喝三碗,然后感慨道,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饮水思源,当懂戴德。
是水,灌溉着大地、哺育着万物;是水,奉献着自己、容纳着百川。
我们当敬畏水、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还要以水为师,学习水的肚量胸襟、水的境界、水的品质,做到心态上静如水、事情上韧如水、操守上廉如水、名利上淡如水。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周爱华),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