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腕有:比喻、拟人、夸年夜、比拟、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
鉴赏修辞手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腕是什么,节制和理解各种修辞手腕的特点,剖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表示主旨的浸染。

1、比喻

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述事物或解释道理。
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比喻,李煜的“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秦不雅观的“清闲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长亭送别》中“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等都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不雅观美的享受。
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列举。

2、拟人

13种修饰手腕让你的诗词熠熠生辉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授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绪。
这种修辞可以使描述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绪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役,何况扬州百姓呢?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烛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熏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3、夸年夜

夸年夜即故意浮夸或缩小表达工具的某种特色或品质,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夸年夜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遐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实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用夸年夜的手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不雅观景象,饱含了墨客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看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等。

4、比拟

比拟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利用比拟,或使对立的事物的抵牾光鲜突出,揭示实质给人深刻启迪;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去世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去世在疆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比拟,形象光鲜,戳穿深刻。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去世”(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去世”形成惊人的比拟,戳穿出尖锐的阶级抵牾.。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勾引读者去思虑体会。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虞美人》:“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6、反问

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7、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物密切干系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
用借代的手腕可以突现描写工具的特色,引发读者遐想,使其得到光鲜深刻的印象。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详细代替抽象,用特色代替人。
借代的利用使措辞简练、蕴藉。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8、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构造相同或相似,意义干系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抑扬,节奏光鲜,和谐悦耳。
从构造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哀求高下句字数相等,构造相同,词性同等,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宽对哀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等

9、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分外的修辞手腕。
在古诗词中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定或表达艺术的须要,必须用简洁的笔墨,蕴藉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高下文只涌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天河女”(《古诗十九首》)“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等

10、排比

排比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
它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数目和构造类型相同或附近、措辞同等、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和句子排列起来的表达办法。
排比修辞简洁而富有节奏,整洁统一的语句格式,读起来既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整洁美,又增强了语势的浸染。
如《哀江南》:“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来宾,眼看他楼塌了!

11、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措辞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办法。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蕴藉的情绪,每每采取双关的修辞手腕,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即“情”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等。

12、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常日是指对古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
典引用的恰当,可以增加词的容量,增强词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
”个中“东篱”便是暗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典;辛弃疾词《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等

13、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腕,紧张浸染是用物象征人的风致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倔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来源:诗词自有痴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