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公谭训》十卷 (宋)苏颂撰、(宋)苏象先录
半页10行,每行21字,旁边双边,单黑鱼尾,二册。海内馆藏单位有: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该藏本目录前有三篇序,作序者分别为陶澍、梁章鉅、夏修和,序后附(苏颂)《宋史本传》,卷末有苏廷玉《魏公谭训跋》一篇。内封面镌“道光十年八月刊本祠藏板”,“陶序”一页上钤印有“叶德辉焕彬甫藏阅书”[2],卷终署“吴门张鲈喷鼻香刻字”。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安苏廷玉重刊刻本。
清道光二十二年,苏廷玉刊刻《苏魏公函集》并了序,他在序中提到他将《魏公谭训》交给陈恭甫订正,“恭甫太史为摘其谬误多少条,兹乃重镌以附于后。”[3],但笔者查阅省内各大馆藏单位均未见此刻本。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安苏廷玉重刊刻本。每页10行,每行21字,旁边双边,单黑鱼尾,二册。海内馆藏单位有:福建图书馆。
该藏本目录前有三篇序,作序者分别是梁章鉅、陶澍、夏脩和。内封面镌“道光癸卯重刊金陵杂兴附后”,“目录”一页上钤印有“闽郭白阳藏书”[4]。
苏象先,苏颂长孙,宋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马涓榜进士,官至左朝请大夫。
是书又作《丞相魏公谭训》、《苏魏公谈训》、《苏氏谈训》等,为苏象先追述其祖苏魏公(即苏颂)业绩遗训,梁章鉅《魏公谭训序》提到:“《谭训》十卷,盖魏公之孙象先所编辑,凡平日一言一行耳濡目染于侍坐时者,退而撰述,积久而成轶。”全数共十卷,前有序后有跋。
学术界对《魏公谭训》评价都比较高,梁章鉅在《魏公谭训序》指出,“至一家之书,曩推《颜氏家训》,中多考证而不尽关系掌故。宋则范公偁《过庭录》,每述祖德,体与是书略同,今吴中之范蕃衍昌炽,而泉州之苏亦堪竞美。”陶澍评论《魏公谭训》:“后世若《颜氏家训》、《邺侯祖传》、《钱氏私志》,范公偁《过庭录》、苏栾城《遗言》,皆仿此为之。然阐扬其先或失落之浮夸,反乖事实。而是书所述魏公立朝本末,证以《宋史》悉合,无溢美之词。则象先能服膺祖训,信于后,可概见也。”[5]“《魏公谭训》所记‘上而治国宜家,下而饮食起居,年夜小不遗,动静悉载,皆足为后人法则。’”[6]
苏廷玉在《先魏公谭训跋》中较详细地解释了其刊刻该书的缘由:“闽中旧无刻本,几失落其传。昨岁移守苏州,乃得精钞校宋本于黄氏士礼居,并借寿松堂蒋氏所藏宋椠,属同乡夏玉甫别驾,族兄子质民孝廉详加厘订,阙者补之,误者正之。镌板寄藏吾邑学宫子朱子请建魏公祠内,以存家乘而垂永久。”
2、《生生篇》七卷 (明)苏浚[7]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安苏廷玉刻本。 经部——易类。半页10行,每行20字,黑口,旁边双边,单黑鱼尾,四册。海内馆藏单位有:中心党校图书馆,泉州图书馆。此外,福建省图书馆藏有《生生篇》抄本,该书是1983年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安苏廷玉刻本所抄。
是书又作《易经生生篇》、《解易生生篇》,共七卷。卷首有蔡献臣《苏紫溪师长西席易经生生篇序》、杨洵《生生篇序》、李光缙《生生篇序》、黄文炳《生生篇序》、苏浚《生生篇自序》、苏廷玉《重刊苏紫溪师长西席生生篇序》及《苏紫溪师长西席传》。卷末有苏凤藻《生生篇跋后》。内封面镌“明苏紫溪师长西席著后学梁逢辰[8]题”。目录之末署校者姓名如下:“惠安后学陈金城念庭[9],宗裔士荣东生、士准小鳌,凤藻梧岡同校字”,“目录”一页钤印“侯官杨俊”。
《生生篇》是苏浚师长西席晚期易学著作,是其所《易》之心得。蔡献臣在《苏紫溪师长西席易经生生篇序》中云:“师长西席藩皋粤西时,冥思韦编时发其所独得,至再三削牍,名《冥冥》,更名《生生》,即师长西席亦自谓‘抉义文周孔之秘,而补程朱蔡陈之遗在兹篇矣。’”
苏廷玉在《重刊苏紫溪师长西席生生篇序》中提到其刻苏紫溪师长西席《生生篇》的缘故原由:“《生生篇》三卷,苏紫溪师长西席所撰也。前明蔡光禄体国曾刻于江右而吾闽苦无传本,适凌学博文藻来谒,出影钞本示予曰:‘子与紫溪师长西席同祖,且为乡先正文献,盍重刊之以惠后学。’余敬受而读之。”
3、《苏魏公函集》七十二卷卷首一卷目录二卷附录一卷 (宋)苏颂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安苏廷玉刻本。集部——宋文集。半页11行,每行22字,黑口,旁边双边,单黑鱼尾,二十册。海内馆藏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该藏本钤印有“大通楼藏书印”[10]、“龚少文收藏字画印”[11])、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厦门图书馆。
是书七十二卷,卷首一卷,目录二卷,附录一卷。陈寿祺在《重刊苏魏公集序》中云:“今存本与《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符合,所幸无阙佚,惟失落外集一卷耳。”首有《钦定四库全书提要》、《苏魏公函集原序》(宋绍兴九年三月十五日显模阁学士左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不雅观汪藻作)、《重刊苏魏公集序》(道光十有一年辛卯仲春三山后学史官陈寿祺作)、《宋史苏魏公本传》。末有《苏魏公函集后序》(周必大)、《赠司空苏义冢志铭》(曾肇)及苏廷玉《重刊苏魏公函集后跋》,内封面镌“道光壬寅年刊同族藏板”。
《苏魏公函集》在学术界历来也是倍受推崇,评价甚高,《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云:“是其学本博洽,故发之于文亦多清丽雄赡,卓然可为典则也。”
汪藻《苏魏公函集原序》云:“公事四帝,以名节始终,其见于文者岂空言哉?论政之得失落则开陈反覆而极于忠,论民之利病则援据该详而本于恕。有所不言则已,既言则上矣。举天下荣辱是非莫能移其所守,可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也。若其讲明经术之要练达,朝廷之仪,下至百家九流律历方技之书,无不探其源综其妙者,在公特余事耳。此以是一话言一章句皆足以垂世立教革浇浮而已。媮薄与轲雄之书百世相望,而非当时文字名家者所能彷佛也。”
陈寿祺《重刊苏魏公函集序》云:“公之文矩范百世可知矣。读《公集》,孰不肃然愿效法也。非兵备之贤笃念旧德,曷由广其流布于千秋之耳。”
苏廷玉在《重刊先魏公函集后跋》提到重刊《苏魏公函集》的缘由。“《先魏公函集》七十二卷宋椠本久已无存,道光庚寅廷玉守苏州,陈恭甫太史来书命就武林文澜阁重钞校锓”,于是苏廷玉“令人录出副本”,并“乞序于太史”,后因仕途奔驰于齐鲁秦蜀,校雠未就,直到归里后,“得陈念庭学博覆校之,考证完善即付诸梓以毕十年苦处”。
4、《冷然斋诗集》八卷 (宋)同安苏泂[12]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同安苏廷玉刻本。集部——宋诗集。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泠然斋集二十卷,山阴苏泂召叟撰,丞相子容四世孙,师德仁仲之孙。”[13]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冷然斋集二十卷,陈氏曰山阴苏泂召叟撰,丞相子容四世孙,师德仁仲之孙。”[14]今存四库全书本《冷然斋集》八卷,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次的。
苏廷玉在《重刊先魏公函集后跋》中云:“近复得《冷然斋集》,为公之四世孙召叟公所撰,亦并校刊之,以存一家言于以明德之先泽,绵绵延延,以至于今乃益大显于世也。”
然笔者查阅省内各大馆藏单位均未见苏廷玉所刊刻《冷然斋集》。
5、《新仪象法要》二卷卷首一卷 (宋)苏颂[15]撰,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安苏廷玉刻本。子部——天文算法类。半页11行,每行22字,黑口,旁边双边,单黑鱼尾,一册。海内馆藏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同安图书馆。
是书分上中下三卷,有图。卷首有《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以及苏颂撰《进仪象状》,末有苏廷玉《补刻魏公新仪象法要后跋》一篇。内封面镌“道光癸卯刊新仪象法要裔孙士荣敬书”。
苏廷玉在《补刻魏公新仪象法要后跋》中提到“《先魏公新仪象法要》上中下三卷,图六十四。世无传本,道光壬寅夏五月,廷玉赴浙之文澜阁借校《魏公函集》,获不雅观是书。”后找人觅善手“照阁本影摹全本,附刻于文集之后,以垂家乘。”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云:“书首列《进状》一首,上卷自浑仪至水趺,共十七图;中卷自浑象至冬至至晓中,星图共十八图;下卷自仪台象至浑仪圭臬标准,共二十五图,图后各有说。”《新仪象法要》“是我国古代机器制图的代表作,是中国工程图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全书共绘图63幅,撤除卷中14幅天文星象图和四季昏晓中星图外,别的的均属机器制图。计卷上17幅,卷中5幅,卷下27幅,共49幅。这就有力地打破了我国古籍中‘收书不收图’的编撰传统,第一次用图象摹写的方法代替纯挚笔墨描述,使一部《新仪象法要》更详细系性、科学性,开中国机器制图史的先河。”[16]
其余同安图书馆所藏《新仪象法要》一册,仅有上中两卷,外封面钤印有“延喷鼻香藏书”[17],内封面亦镌“道光癸卯刊新仪象法要裔孙士荣敬书”。
6、《苏许公函集》十二卷卷首一卷 (唐)苏环、苏颋撰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安苏廷玉刻本。集部——唐文集。半页11行,每行22字,黑口,旁边双边,单黑鱼尾,四册。海内馆藏单位:厦门市图书馆。
是书共十二卷,卷首一卷,目录之末署校者姓名如下:“惠安陈金城念庭,裔孙士荣东生、士准小鳌,凤藻梧岡同校字”。卷首有苏廷玉《校刻苏许公函集序》,《魏书列传》、《历代名臣传》(朱高安、蔡闻之合选本)、《隋书列传》、《唐史苏许公本传》,内封面镌“道光癸卯刊后学梁逢辰题”,卷内有“江煦”钤印。正文第一卷为苏环撰,开始处罚两行署“唐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荆州大都督司徒许国公苏环撰”、“清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总督大理寺少卿裔孙廷玉校刊”。正文第二卷到第十二卷为苏颋撰,各卷开始处皆分两行署“唐尚书右丞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袭爵许国公谥文宪苏颋撰”、“清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总督大理寺少卿裔孙廷玉校刊”。末附有《陇上记》一卷,唐苏颋纂,末有苏廷玉后跋一篇。
是书是苏廷玉从《全唐诗文》及《唐代丛书》内录出汇合成集。该文集后附有苏颋所撰《陇上记》一册及许公逸事数则。苏廷玉在《附刻先许公陇上记书后》云:“郑棨开《元传信记》、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郑处诲《明皇杂录》、杜荀鹤《松窗杂记》各载有许公逸事数则,诸贤与许公生同时世,其所记载必确有所闻见,故汇刻以垂家乘。”
苏环,唐文学家,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字昌容,又字昌谷。弱冠举进士,初为恒州参军,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加侍中、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在今陕西)人,苏环之子,唐代墨客。武则天时中进士,调乌程尉,历监察御史,后迁紫微侍郎,知政事,与宰相宋璟互助,袭父封爵,号小许公,其所为制诰,与张说合称“燕许大手笔”。苏廷玉《校刻先许公函集序》一文提到其刊刻该书的缘由:“廷玉每慨华胄子孙,辄侈谈其先世爵禄名位以夸示于人,而返躬自省,立身立朝诸大节无一可以举,似心甚耻之。编成谨识数语并略陈先世次系以告夫后之子孙尚亦有读祖父之书而蹶然思奋者乎。”
7、《读经校语》二卷 (清)孙经世[18]著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安苏廷玉活字印本。经部——礼类和春秋类。半页11行,每行22字,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一册。海内馆藏单位有:福建省图书馆(缺,有存目无书)、同安图书馆。
是书在目录前署“惠安孙经世著,同安苏廷玉刊”,目录后署“受业陈庆镛,受业婿陈金城,男振声,孙拔荃、拔萃、拔茹同校字”,卷首有陈寿祺《陈恭甫役夫跋语》一篇,“目录”一页钤印“延喷鼻香藏书”。内封面镌“道光癸卯刊苏廷玉题”。
8、《经传释词续编》二卷 (清)孙经世著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安苏廷玉刻本。经部——小学类。半页11行,每行22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海内馆藏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该藏本三册)、福建省图书馆(该藏书本一册)、同安图书馆(该藏本一册,卷内钤印“延喷鼻香藏书”。)
是书在目录前署“惠安孙经世著,同安苏廷玉刊”,目录后署“受业陈庆镛,受业婿陈金城,男振声,孙拔荃、拔萃、拔茹同校字”,内封面镌“道光癸卯刊苏廷玉题”。
9、《惕斋经说》四卷 (清)孙经世著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苏廷玉刻本。经部——易类。半页11行,每行22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二册。海内馆藏单位有:福建省图书馆、同安图书馆(该藏本钤印有“延喷鼻香藏书”)。其余泉州市图书馆藏有《惕斋经说》(清道光二十三年苏廷玉刻本)复印本二册。
《惕斋经说》无目录详目,卷首有苏廷玉《惕斋遗书序》、杜彦士《杜仪部焦林挽诗六首》、陈金城《孙惕斋师长西席行略》,校字者姓名如下:“受业陈庆镛,受业婿陈金城,男振声,孙拔荃、拔萃、拔茹”。内封面镌“道光癸卯刊苏廷玉题”。全书共收文章65篇,均为孙惕斋师长西席读经所感心得。同安图书馆藏本卷首有徐树铭《惕斋遗书跋》[19],福建省图书馆藏本卷末有陈寿祺《陈恭甫役夫跋语》。
“孙经世的《惕斋经说》、《经传释词续编》和《读经校语》三种著作,均为道光年间刻本,是林则徐石友苏廷玉(字韫山、号石,曾任四川总督)出资刻印的。《惕斋经说》中有陈金城撰写的孙经世传。”[20]
孙经世的著作颇受推崇,陈用光[21]曾对苏廷玉说“吾归装得一孙惕斋,当敌笥河三百石矣。” [22]苏廷玉在《孙惕斋明经遗书序》亦不吝赞颂之词:“孙惕斋所著书有数十百卷,多羽翼,经传成一家言”、“躬行实践,心领神悟,博通众说,折衷一是,不以先入为主,不往后息为胜,个中大者如《虞周朝数会同考》等篇皆能发千古未发之覆,传千古不传之绪”。这是他为何出资刻印孙经世著作的紧张缘故原由。再则孙经世遗书“未能付诸梨枣,将淹没不传于世”,苏廷玉不忍见其至此地步。
10、《石溪读周官》六卷(清)官献瑶[23]著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同安苏廷玉家刻本。经部——礼类。半页8行,每行20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6册。海内馆藏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是书由婣后学郭肇元、其孙寿相同校字。首有苏廷玉《新刻读周官序》一篇(序后钤印“苏廷玉印”、“甲戌翰林西川节度”)、官献瑶《读周官自序》一篇(序后钤印“官献瑶印”、“鸿博文宗”)。内封面镌“道光乙巳季春新刊翻版必究本衙藏板”。另有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影印本,收录在《续修四库第79册?经部?礼类》。
是书为官献瑶读《周官》之心得,他在《读周官自序》中云:“老来温经于易书诗春秋仪礼几数过。是书从师长西席讲贯最久,又分修地秋二官,存心最劬,功最勤。居间寻绎前闻,偶有触发得若千条并旧章草稿缮为六册。”
苏廷玉在《官石溪师长西席读周官序》中指出,他“往后辈而兼年世谊神往久之”,“《读周官》一部,精湛考覈,发古人未发之秘,别具苦心。因备资属同年详校付刻以惠后学。”
来源:厦门地情网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