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字是庄俞(1876—1940),是近代著名的出版家、教诲家,1912年,他与戴克敦、陆费逵等共五人,集资创办了大名鼎鼎的中华书局,庄俞被任命为辞典部部长。
后来便是由他主持编写了《辞海》,成为所有工具书中集大成之作。庄俞曾经编写过很多的教科书,如《最新教科书》、《单级教科书》、《简明教科书》、《共和国新教科书》等多种教材,一举奠定了他在教诲学上的地位。在当时的教科书中,《共和国新教科书》可谓是个中的范本。这本书以传统的国学为根本,宣扬了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用最朴实的措辞讲解了基本的知识逻辑。
《共和国新教科书新国文》
更难能名贵的是,这本书不仅传授新文化知识,还更加看重道德方面的教化,让孩童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感想熏染到国学的精妙,树立精确的传统道德代价不雅观,为打造志存高远、独立自强的健全人格打牢根本。
《勿贪多》便是便是个中一篇,是第三册中的第二十四课,让我们本日来对这篇文章进行赏析。
文章有一幅漫画,并配有一篇短文,全文仅仅只有三十四个字,全文摘录如下:“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酸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虽然是用半口语文书写,但其含义我们本日看来还是浅近易懂:瓶子里有很多的糖果,小儿将手伸进瓶子取糖果,用手抓了满满一大把。就在这时,溘然创造手无法拿出去了,齐心专心急手就更加疼痛,不由得大哭起来。母亲说:“你不要贪心,少拿一点糖果,那么手就可以出来了。”
这样一篇仅三十四字的文章,篇幅短小精髓精辟,看似粗浅,却向我们揭示了做人的大道理。
《勿贪多》
希望本不坏,“贪多”让人猖獗。生而为人,我们都无法摆脱“希望”对我们的束缚。“希望”是所有动物的基本属性,人的本源实在也是动物。
为了生存和繁衍,造物主给予了我们精妙的设计,让我们有了希望,并为之去孜孜奋斗。长久以来,我们在希望的使令下,从当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发展到现在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工业文明。
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我们追求希望的本钱也越来越高,在知足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之后,我们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多的追求。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光怪陆离的十丈软红,权力、财富等等利欲诱惑着众人,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落了自我。
物质生活
贪心危害大,一失落足成千古恨。俗话说,“民气不敷蛇吞象”,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我们逐渐放飞自我,也逐渐丧失落了自己的底线。就好比教材画中的小朋友,只知道糖果的好吃,却没有考虑到,当你抓满糖果时,会对你的手造成侵害。
我们常常笑话孩童的稚子,可是成年人又能好到哪里去?
他们也只是看到金钱、权力、美女表面的刺激,却对背后巨大的危险和灾害熟视无睹。
古今中外多少的人,都输在一个“贪”字上。北宋蔡京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文学成绩也颇高,但是我们本日并没有人记住他的文化造诣,却因他的“奸”和“贪”,被定义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反面人物”。
在他先后四次任相的十七年中,大兴花石纲之役,搜刮民脂民膏,让下层公民苦不堪言,被太学生陈东上书骂为“六贼之首”,可见他的民愤之大。
贪心的人,已经被贪念蒙蔽了双眼,有的只是利益熏心,没有了诗和远方,剩下一副行走的皮囊。不仅自己担惊受怕,还会给单位、集体,乃至国家、公民造成丢失,可以说是十足的“大蛀虫”。
蔡京
把握好“度”,立于不败之地。贪欲过剩害人害己,以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难题。古语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便是千仞绝壁之以是能巍然耸立,是由于它没有世俗的希望。
反不雅观人也是一样,越能放下统统的人,就越能宠辱不惊,做到自傲和洒脱。但是,“无欲”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也不是普世性的代价标准,但是“少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牢根本才是第一位,道德教诲首先从娃娃抓起。正如文中的孩童,虽然懵懂无知,但却知道“糖果是好吃的”这样一个大略道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也有朦胧的认知,希望得到更多的糖果,来知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然而这个底大口小的瓶子,给这个稚子的孩童上了人生最故意义的一课,见告他倘若要得到太多的快乐,就必须付出疼痛的代价。“希望”和“贪欲”之间,原来只是界线模糊,必须不能超越界线。
母亲的教诲
此时孩童的母亲该当在阁下谆谆教导:“如果每次可以少拿几颗,那你的手便能轻松出来。”在无法吃下一大口“肥肉”的时候,“放手”亦不失落为一种睿智的决议,退一步夸夸其言。
把手拿出瓶子的时候,你会惊喜得创造,虽然失落去了几颗瓶中的糖果,但你却冲破了瓶子的束缚,有了更广阔可以作为的空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的本性,使令我们得到更多的利益,去变得“贪婪”。我们就必须要与本性作斗争,须要付出异乎平凡的艰辛和努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虽然力量微乎其微,但长此以往,依然可以穿透坚硬的磐石,这便是韶光的力量。
与“贪欲”作斗争的过程,是长期和痛楚的,不能有一丝的差池,倘若哪天放松了当心,被“贪欲”一时占领了大脑,那就会落得“一招走错,满盘皆输”的局势。以是在战胜“贪欲”这件事上,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乃至用生平去打好这一场战役。
物质希望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然每个人都有“希望”,那我们就该当合理勾引,将对希望的渴求转化为提升我们自身的“正能量”。
我们去追求文化艺术之美,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荡涤;去追求费力事情的成效,让自己的付出得到应有的收成;去追求大自然的雄奇壮美,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开阔……我们所要做的,是抛却心中那份浅薄的利与欲,放眼更广阔的天地。
孔子在数千年前请教会我们,“贤人无功故能成其功,贤人无欲故能成其欲”,便是告诫我们不要被面前的希望蒙蔽,做人干事不急不躁、不急功近利,凡事泰然处之,不以物质的结果的为目标,活在当下,做妙手上的事,长此以往,反而能收成成功。
传统文化教诲
教材中的内容,具有普世的代价不雅观,放在本日依然很故意义。一是对付传统文化的重温,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打造真正的“中国心”。
二是加强道德方面的教诲。“德”是立身之本,必须节制好“先做人,后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让所有受教诲者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文/陈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