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惊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大家也都深谙陶渊明生逢浊世、报国无门的苦闷;更多的人则同情他归隐田园后终日劳累却食不果腹的苦难。

然而,你却不知道,只管生活给了你太多的苦难,但同样也使你的人生圆满。

陶渊明,别号陶潜,自号“五柳师长西席”。
东晋至刘宋期间伟大的墨客、辞赋家,被称为“古今隐逸墨客之宗”。

陶渊明传世的作品有一百多篇,篇篇都是佳构。
个中《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结庐在人境》,深受后众人的喜好,在中国险些是耳熟能详。

陶渊明生活给你若干灾害就会给你若干圆满

1、所谓的魏晋风骚、超然物外,不过是说说而已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浊世,老百姓们过着颠沛流离日子,就连知识分子也活得胆战心惊。

栖心尘表、解脱世事一贯是魏晋绅士们的民气抱负,许多人选择了躲避和归隐。

阮籍的空想是:“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

嵇康神往的人生是:“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
晨登箕山巅,早晚不知饥,玄居养营魄,千载长自绥”。

潘岳讲:“长啸归东山,拥类耨时苗”。

陆机则说:“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而延伫”。

谢灵运更是在诗文中不断地抒发归隐的想法:“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然而,这些绅士们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现实中,远远没有这么超脱。

阮籍免不了要写劝进表;嵇康一贯深陷政治的泥塘而无法脱身;陆机在孙吴政权倒台后,就迫不及待地投向司马氏的怀抱。
由于“好游朱门”而“以进趣获讥”。
——《晋书陆机传》。

潘岳的吃相就更丢脸了,他常常守在石崇的家门口等着,希望能抱上这位大佬的大腿。
《晋书》本传说他为人“性轻躁,趋世利”。

谢灵运号称一代山水诗之宗,然而在现实中,他贪名好权样样都不在人下。
“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示知,常怀愤愤”。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

只有陶渊明,能脱弃轩冕,不耽世荣,将归隐这件事做得彻底和断交。

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壁清谈,那边招权纳货。
陶渊明是真个能不要,以是高于晋、宋人物。

2、摆脱名利的羁绊,多一分踏实和安然

陶渊明从前生活贫苦,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出来做官。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写:余家贫,耕植不敷以自给。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然而,每次踏入仕途就像鸟儿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平常,万般窒息苦闷。

从29岁到41岁,13年间,他四进四出官场。
陶渊明把官场的束缚称之为“役”。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辛丑年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自古叹行役,我今使知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其二》

风波未静,心禅远役。
——《归去来兮辞》

混在官场,实在无奈无趣。

陶渊明41岁的时候,任末了一个官职:彭泽县令。
然而,仅仅81天,陶渊明便不愿“为五斗米与乡里小儿为伍”,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出仕。

这时候,他明白了,自己“性本爱丘山”,就他这样,穷极生平,也无法实现曾祖父陶侃那样的赫赫武功。

从此,他不再“心为形役”、“委曲累己”。

他希望做一个像外公孟嘉那样的人,洒脱不羁,自由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对,回到田园,做一个庄稼人,只须要播种和收成,只管酿造和饮用,一句话,为自由而活,为自己而活。

追寻自我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要承担起这种选择的后果。

农事并非等闲,只管墨客勤勤恳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得到的回却是“草盛豆苗稀”、“荒草没前庭”。

只管贫穷,只管劳累,墨客享受的欢快却是真实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柳师长西席传》

他对这种清贫的生活,并不以为难以忍受,反而以为自己像个神仙一样,

“常言卧: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

他纵然受饿受冻,也依然快意洒脱,活得像个“羲皇上人”。

3、生活给你多少磨难,就会给你多少圆满

陶渊明回到老家的第三年,一场大火让田园更加颓败,陶渊明乃至沉沦腐化到讨要的地步,但是他仍旧谢绝了政府的召唤,守在自己的田园。

有人说,陶渊明生平苦多乐少,祸多福少。

也有很多人说,陶渊明是一个极其幸运的、幸福的人。

解脱锁链之苦,避免残杀之危,留有做人的肃静

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生活的这个时期里知识分子、高官权贵们的命运如何。

曹操时期,连孔融这样有才华有情趣的人都被杀了。

到了司马氏的时候,还是不断地杀,杀,杀。

前后几十年里,去世于统治者屠刀下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杨修,丁仪,张华,陆云,陆机,潘岳等等。

嵇康够谨小慎微的,依然还是断送了性命。

我们再看陶渊明的几任上司的命运。

陶渊明任江州祭酒的时候,顶头上司王凝之的来头可不小,他的父亲王羲之、妻子谢道韫可都是大名人。

然而,王凝之却是一个百年不遇的蠢材,仇敌大军压境,他却在烧纸画符,请“鬼兵”合作,结果城破,一家人全部被杀。

可想而知,陶渊明假如不离开,跟这这号人,结果是什么。

接下来,投奔恒玄,不料恒玄野心勃勃,36岁失落败身死。

就在墨客回归田园往后,他曾经跟从的建威将军去世在了部下王孟子手里。

刘裕节制政权后,对恒玄的余党进行了撒网式的歼灭,太多的人去世于非命。

就连出生世家大族的谢灵运也没有逃离恶运,被胡乱判个罪名,当街斩首,年仅49岁,一代文豪倏忽陨落。

那个时期已经不是阴郁,而是嗜血。

陶渊明曾包办事过恒玄集团,况且在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名望,若不是及早躲开,等待他的命运,可想而知。

离开官场、回归田园,是陶渊明最明智的选择。

“尘凡滚滚,众人皆醉,只有陶渊明是最复苏的。
”这是苏东坡对陶渊明由衷的惊叹,原话是这样的“梦中明晰醉中醒,只渊明。

他怀着一颗复苏的心,安然地生活在自己的田园里,不折腰、无奢望,踏踏实实地抛洒汗水、空手发迹。

他既解脱锁链之苦,又避免残杀之危,保留着做人的强烈肃静。

夫妻相伴、儿孙绕膝,尽享明日亲之乐

陶渊明的归隐和大多数的隐士不同,他并没有躲在深山穷谷的无人之地,弃绝于人间、无意于妻子,而是“结庐在人境”。

他回到平民百姓当中,成为一个劳动者;回归了家庭,与妻子相濡以沫,享受儿孙绕膝的明日亲之乐。

人间可亲,田园足乐。

陶渊明的诗文中处处都洋溢着这人间挚爱与温情,散发着生命的淳厚与本真。

他对子女慈爱动听至深,儿子刚呱呱落地,他便“温恭朝夕,时刻不忘”。

像每一位做父亲的人一样,他望子成龙:

命子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早起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鄙人,亦已焉哉!

当儿子们辜负了老父亲的期望,好吃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还遭到了大墨客杜甫的嘲笑: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足挂怀抱。

意思是,陶潜真是俗人一个,整天想的都是儿子长儿子短的,真是没有出息。

陶渊明看淡世俗名利,超脱死活穷通,然而却深于人间至爱。

《红楼梦》里,元春在自己人生顶峰期间,却发自肺腑的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明日亲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权势地位算什么?人生最幸福的也莫过于此:夫妻相伴,儿孙绕膝。

饮酒,读书,写诗,种地,生平悠然自得

陶渊明“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终极“复得返自然”。

屈服自己的本性做人,跟随自己的内心而走。
在日常生活、言谈举止中无处表示出他这种任真任性的个性。

有客人来访,陶渊明陪客人饮酒,自己先醉了,便对客人说:我醉了要睡觉,你走吧!

他喜好操琴,但琴上却连弦都没有,酒喝多了,抱过琴来,抚摸一番。
别人对他这种“弹琴”的办法很不理解,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原来,琴趣二字,并在于音声,而在于你是否有这份闲适和心境。

有人把陶渊明归隐田园,算作是他品行高洁,不愿与污浊的官场与世浮沉。

其实在陶渊明看来,对付仕或隐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存在高洁还是猥琐。

你适宜当官你去当官,你不喜好当官你就回家种地;你想饮酒了,就将你的思绪、光阴都泡在了一杯杯的酒里;你想写诗了,就将你的欢畅、坎坷、都写进诗歌里。

你只要能尽自己的脾气去生活,你便是你人生的主人,你便是人生的赢家,你就拥有了统统。

而陶渊明,他只想拥有一份晴耕雨读的生活,东轩啸歌,薄暮把酒,篱边采菊,斜川嬉游,生平悠然。

饮酒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聊复得此生”,自己曾经迷失落过此生,但是,现在你又将“此生”赢了回来,你现在能做的便是把握此生,热爱此生,享受此生,不枉此生。

陶渊明将自己从功名中解脱出来,减去所谓名利、世情的负累,坦然品味人生的美酒,虽然穷苦、劳苦,但此生也较少遗憾、近乎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