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彭蕴章曾在《幽州乡俗气》诗中写道“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
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用诗意的措辞向我们先容了清代月饼上的图案,既有蟾兔弄月图,又有嫦娥守月图,可谓十分精细了。
那么古代的月饼除了图案精美,味道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苏轼的《月饼》中,就提到了北宋的月饼是什么馅。
这首诗写于中秋佳节,流落异域的苏轼中秋吃月饼越吃越伤心,写下这首妙诗,短短20字无生平僻,却品尽世间聚与散,令人笑中带泪。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月饼》

北宋.苏轼

苏轼中秋吃月饼越吃越悲痛写下首月饼诗短短20字令人笑中带泪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诗的开篇“小饼如嚼月”,已然是十分有趣了。
月饼是圆的,举头看玉轮也是圆的,吃着这手上的饼儿想着心中月圆人不圆,心中自是无比惆怅。
一口咬下去,月饼缺了角便不成圆,就像将心中十五的玉轮也咬上了一口,哪怕是中秋也团圆不明晰。
这开篇的5个字,言简义丰,令人面前一亮,不可谓不高明。

第二句“中有酥和饴”,酥指的是酥油,饴指的是糖,这解释北宋的月饼中就已经是有包了馅的。
酥油产于夏秋两季,味道甘甜,一样平常为金黄;而古代的糖一样平常指的是麦芽糖,也是又甜又粘牙。
古人之以是会以这两样东西入馅,除了二者是随意马虎得到的美味,估计也是取其甜蜜美满之意。

三、四两句墨客默默地品着这甜甜的月饼,却越想越伤心,一片相思之下泪水沾湿了手巾。
这里的“相思”并不一定只男女之思,它的涵义更广,包涵中秋夜所有的思念,对家人、对兄弟、对朋友、对爱人。

关于中秋的人不圆,实在苏轼该当是想得通的,当年他在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安慰了众人近千年。
但仅是望月他或许还能抚慰自己,而吃着这包着甜蜜馅的月饼,他却崩不住了,各类思念都似藏进了这小小的月饼中,令他泪湿沾巾。

纵不雅观全诗,写得是通熟易懂、明如口语,无生平僻字,却品尽了世间的聚散。
开篇的嚼月实在已是不团圆,而默默地品着月饼,感想熏染着身处异域的孤独,又何尝不是人生百味的一种呢。
既是人生的不得已,不如就像东坡一样,哪怕一个人也要吃上一块月饼,品着它的馅。
思念了,就哭出来,毕竟有人可想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不是吗?张九龄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散落在天涯却能仍能共赏同一轮月,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