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3岁丧父,靠父亲的朋友接济才逐渐终年夜。不过他非常懂事,也自小勤奋,19岁就中了进士。后来他师从李侗学习理学,从此自己的学业就如鸢飞鱼跃,开始了全新的征程。
不过没有谁可以一帆风顺,才子有一次也碰到了麻烦,但是他却愈挫愈勇,终于造诣一番伟业。下面先容朱熹的两首绝句,秀美如画,更彰显出豪迈襟怀。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目前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南宋庆元元年,韩侂胄担当太师,他极力禁绝朱熹理学,并贬谪以宗室赵汝愚为代表的大臣。朱熹为了避难,只好从闽北南下古田的闽关,宋代曾在此设置水口寨,乃水陆交通要道,这首诗就创作于水口。
市价早春,墨客清晨醒来,觉得寒气逼人,令他忽然想起昨夜赶路的情景。“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一叶扁舟冒雨夜行,他穿着蓑衣独立船头,可是夜色笼罩,面前一片漆黑,墨客以为索然无趣,只好回到舱中闷头甜睡。
此时他非常好奇,昨晚当他沉沉入睡之后,到底满江的风浪如何?晚上错过了沿途的很多风景,墨客一大早就起床,希望可以填补一下。“夜如何”三字,留下了悬念,也很好地为后文蓄势。
后两句就展现了墨客愉悦之情,“目前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他赶紧卷起篷窗,又迫切地往外看,不想再错过更多的丽景,等到窗户打开,涌入眼帘的两岸景致还和昨天相似,依然是满目青山绿树。
“依旧”二字,看似平淡,却彰显出作者迷恋于青山绿水,也喜好清新明朗的大自然,终于可以从烦闷的心境中走出,更表达了一种深意:听凭狂风暴雨如何肆虐,只要处变不惊,浩气长存,大自然也绝对不会辜负人们的一番深情和期待。
水口行舟二首(其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经由一夜的安歇,加上雨后初霁、天朗气清,作者精神振奋,笔端也显得轻松灵动。墨客一边欣赏岸边的风景,一边脱口而出,“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苍翠的青山包夹着两岸,郁郁葱葱、丛峦起伏;绿水静流、悄然无声,仿佛也怕打搅墨客的构思。“去无声”三字,以静写动,不仅可以想象出流水潺潺的景象,也能感想熏染到墨客内心思绪万千的状态。
末了两句更是意境深邃,“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墨客正陶醉于青山碧水之间,也暂时忘却了烦忧和愁闷,忽然一叶轻舟闯入视线,冲破清晨的薄雾,也冲破了面前的岑寂。而此时远处的山谷中又传来杜鹃的欢叫声,令人更加乐不思蜀。
作者以景语结束全篇,不提一字欢愉,但喜悦之情早已溢于言表。同时“烟波一棹”也设计很风雅,既能引发读者的好奇生理,也令人体会到墨客一定在倾慕这里的居民,可以阔别尘嚣、很少烦恼;“相对鸣”三字,更委婉隧道出了墨客感慨自己羁旅流落,以及对隐逸生活的神往。
朱熹的这两首绝句清词丽句,秀美如画。描写江优势景,前一首诗用“夜如何”三字发问,用“试卷、依旧”作答,表现雨后情景,奇妙着迷。同时作者又寓情于景、寓理于趣,令人读后启迪深刻。
后一首诗描写山水无声、杜鹃酬答,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烟波一棹,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显出极其幽美的境界,更彰显出墨客不惧困难的豪迈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