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写于1935年秋,诗题为《游西岳感怀》,这是一首七绝,全诗如下:
纵目长城东眺望,
江山依旧主人非。
深仇积愤当须雪,
披甲回籍奏凯归。
看到这个年头,我想朋友们就知道当时的时期背景了,此时的张学良,握有百万雄兵却不能抗击外侮,家乡沦陷,悲愤无比。在西岳岳顶,纵目向东,他仿佛看到了蜿蜒雄伟的长城,东北江山依旧,可是,主人不再,大好河山,被蹂躏于外侮的铁蹄之下。
这两句诗,意境深远,但诗情沉痛。在西岳岳顶,是实,眺望到东北河山,是虚。虚实融为一体,抒发了墨客怀念故土的深情。第二句诗,化用了文天祥的诗句“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公民半已非”,用在这里非常熨帖,浑然天成。
后两句在“眺望”所见的铺垫下,直抒胸臆,这深仇大恨必须要报要雪,收复失落地,还我河山,披甲回籍,高唱凯歌,激烈,高昂,表达了墨客必胜的信心。墨客是很有信心,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一辈子也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不免令人唏嘘。
这首诗有比较高的艺术代价,具有很大的艺术传染力,无论是借古喻今,还是直抒胸臆,都自然天成,一下子就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第二首,写于1936年10月,也便是第一首诗后的第二年。诗题为《登西岳有感》,也是一首七绝。
偶来此地竟忘归,
风景依稀梦欲飞。
回顾故乡心已碎,
山河无恙主人非。
不用阐明朋友们也知道,这首诗跟前一首表达了同样的情绪。但是,我们从中看不到他对未来必胜的信心了,这首诗,相教第一首,感叹感伤多了,信心却不见了。一年过去了,张学良的心情有了不小的变革,时局让本来信心满满的他,变得失落望,他多次要求收复家乡失落地,但得到的都是谢绝抵抗。
起句笔调轻松,有时来到这里,壮丽的风景让人乐不思蜀不忍离开。接着笔锋一转,风景还是这样的俏丽,但是我的心已经飞走了。飞到哪里去了呢?家乡,东三省。回顾故乡,我的心已经碎了。为何会如此心碎呢?山河无恙,主人已变,家乡已经沦入仇敌之手,心,如何不碎呢?
这首诗也是很有艺术传染力的,利用了衬托的手腕,以面前的美景,衬托故乡的沦陷,以“忘归”衬托“心碎”,如此比拟,形成强烈的艺术冲突。
这两首诗,可以说是张学良最好的两首诗,也是他的代表作,我都很喜好。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下,我更喜好第一首。不知朋友们对这两首诗怎么看,您更喜好哪一首呢?欢迎留言,大家一起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