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当北雁南飞,你会想起什么?

小时候只知大雁是报秋青鸟使,大雁南飞,一下子排成个人字,一下子排成个一字,秋日来了。

后来学了《苏武牧羊》,于是懂得了鸿雁可以传书,让拒不平膝降服佩服匈奴的苏武19年后荣归故国。

再到后来遇上金庸笔下的李莫愁,“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死活相许”,从此难忘《雁丘词》。

六首古诗词道尽江湖流落归雁横秋江水阔倦客思家宿怨长

而后异地求学,一边是故乡难回,“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多想与大雁飞回北方故乡。

另一边则是恋人难见,“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原来爱情真可以让人黯然销魂。

如今读了更多古典诗词,有了些许阅历,才逐渐明白大雁背后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可以比德,雁行有序,从不抛弃差错,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全的人间灵物。

它可以言志,倘若丧偶,终不复匹,乃至以去世殉情,元好问曾亲眼目睹,被这忠贞深深震荡。

它还可以传情,不单有羁旅乡愁与男女相思,而是在秋鸿有信里,通报情思无限。

1.鸿雁翩飞,英气纵横

楼不雅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秋水澄凝,一抹江天雁字横。
在李白笔下,江雁翩飞不但代表秋色,更饱含气吞万里的豪情。

那年秋日,58岁的李白还沉浸在春天遇赦的欣喜里,一起轻舟快马,由江夏漫游到岳阳。

在八百里洞庭湖面前,李白与好友夏十二同登岳阳楼,将这雄浑壮阔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如此横无际涯,浩浩荡荡,在他面前荡漾开来,一扫此前由于永王之乱而流放夜郎的屈辱。

在这种高昂的感情传染下,本是无情之物的江雁与秋山,在李白笔下瞬间变得多情了起来。

江雁南飞为他引走了忧闷,秋山悠悠为他衔来好月,仿佛洞庭湖的统统都为他摇荡生姿。

李日间然不会辜负这种盛情,他要在高耸入云的岳阳楼高下榻设席,宛若在天上觥筹交错。

这种欲上上苍揽明月的豪情,李白还与李晔和贾至同享: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对付李白来说,有了美酒佳肴,有了上苍明月,有了故人情深,还不能短缺的便是曼舞轻歌。

李白与夏十二在凉风习习里醉舞笙歌,任由衣袂翩跹在一身明月光里,分不清天上还是人间。

当初李白被赐金放还,初入宣城也是在秋雁里壮思云飞:鹘程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2.孤雁失落群,战乱流落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落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纭。

—唐•杜甫《孤雁》

杜甫笔下的离群孤雁,是安史之乱里无数百姓颠沛流离的缩影,读来惨恻摧心肝。

早在《诗经》就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流落惨状描写,并有鸿雁哀鸣的针言流传至今。

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杜甫辗转各地,见证了太多流落失落所,自己也是背井离乡,饥寒交迫。

即将年过半百,杜甫才在故友严武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暂时安定了下来。

可没过几年严武就撒手人寰。
54岁的杜甫只能携老妻饥儿流寓到夔州,困难求生。

此时的杜甫人已晚年,故交零落,伯仲分离,再加上疾病缠身与怀才不遇,悲哀如离群孤雁。

万重云海之下,只剩一抹孤影,这种以一对万的强烈反差,不用细想就让人深感凄凉凄楚。

再加上永无休止的昼夜哀鸣,和不饮不啄的孤绝勇气,这哪因此孤雁为题,分明是人雁合一。

孤雁不愿离群,杜甫何尝乐意与亲友天涯流落,更难舍万里长安里的海晏清河。

也正是怀着不饮不食的一腔孤勇,杜甫才能在夔州不过两年的韶光里,迎来人生的创作顶峰。

他生平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期间,一首《登高》更成为千古绝唱,顶峰里的顶峰。

而这些凄苦与孤勇,那些如野鸭鸣噪不已的庸俗之人无法明了,只有忧国忧民之士才能深谙。

白居易也肚量胸襟天下,以离雁道尽战乱流落苦: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3.归雁月明,羁旅乡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唐•钱起《归雁》

钱起笔下的春来归雁,唤起了流落游子的羁旅乡愁,却写得极为清婉空灵。

大雁作为一种候鸟,秋徙南方,春归北地。
每当雁归人未归之时,最随意马虎撩动游子乡愁。

这个中最范例的代表,莫过于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归心似箭,一语道出。

当江南才子钱起长期宦游在北方,看到从南方归来的春雁,那归心如飞丝毫不比薛道衡逊色。

只不过他采取曲笔,将浓浓的乡愁,寄寓在湘灵鼓瑟的凄美典故和雁不过衡阳的动人传说里。

古人笃信,大雁一起南飞,直到衡阳的回雁峰便停滞翱翔,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飞回北方。

钱起却不落窠臼,认为归雁是忍受不了湘水女神在皎皎明月之下如泣如诉的瑟声才翩然归去。

在他的试帖诗《省试湘灵鼓瑟》,曾直言这悲惨瑟声: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由此一来,钱起就把羁旅愁思,化身在这个充满客愁的归雁身上,候鸟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此等空灵手腕,温庭筠在《瑶瑟怨》里也曾精彩呈现: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欧阳修则直抒胸臆“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将贬谪之苦与思乡之悲融为一体。

4.孤鸿缥缈,高洁自许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转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的缥缈孤鸿影,同样是人雁合一,但除了孤独寂寞,重在传达不愿随波追流的高情文雅。

彼时苏轼由于乌台诗案命悬一线,要不是兄弟、故友乃至政敌等多方营救,盛世也敢杀才士。

究竟九去世生平的苏轼摆脱了去世刑,要到黄州烟雨里经受另一番人间炼狱,以蜕变为东坡居士。

初到黄州,苏轼只能居住在简陋破旧的定惠院里,要忍受从物质到精神再到命运的多重打击。

在一个漏断人静、月挂疏桐的无眠深夜,苏轼与一只缥缈孤鸿意外相逢,顿生惺惺相惜之情。

孤雁在庭院飞来飞去,寻遍寒枝也不肯栖息,终极选择在一片沙洲里自甘寂寞,宁愿孤独。

哪怕惊起却转头,哪怕有恨无人省,苏轼也犹如幽人孤鸿,武断分歧流合污,不攀高结贵。

如今贬谪黄州如此,而后惠州儋州亦是如此,苏轼为了心中空想与道义,甘心寂寞沙洲冷。

在黄州炼狱两年之后,苏轼还借助秋鸿传达旷达之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而青年的苏轼曾在飞鸿里寄寓人生哲思,安慰弟弟苏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5.断鸿人去,吊唁情深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喷鼻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宋•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李清照笔下的孤雁儿,是一曲词牌名,以梅花入词,却有着不输于《雁丘词》的死活不渝。

在春梅绽放的时节,本就悲戚孤独的易安居士,愁对藤床纸帐,冷伴喷鼻香断炉寒,满眼悲惨意。

当《梅花三弄》笛曲响起,小楼萧萧疏雨中,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决堤,无法再遏制。

当初她与赵明诚也是琴瑟和鸣,就像神话传说里的萧史和弄玉,以箫声作合,引龙凤归去。

可萧史和弄玉乘龙跨凤归去,终羽化人眷侣,而赵明诚故去,却是真正阴阳相隔、人去楼空。

如今独对昔日最爱的梅花春景,她也想聊赠一枝春,可自从亡夫走后,无人堪寄。

想当年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易安云鬓斜簪,在人面梅花交相映中,要叫郎君试比艳。

如今梅花又开,斯人已逝,易安只能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里断送生平干瘪。

对付易安而言,哪怕人生多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好过天人永隔。

毕竟,生离还有相逢之日,去世别则再无归期。
如此吊唁情深,可不直教人死活相许。

6.秋雁汾水,盛衰无常

路逢故老长嗟叹,世事回环不可测。

当年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熟年年秋雁飞。

—唐•李峤《汾阴行》(节选)

宰相墨客李峤眼里的秋雁,见证了盛衰无常,曾让唐玄宗两度落泪。

当初汉武帝巡幸河东,敬拜汾阴后土,何等霸气威仪。
鼓乐齐鸣,旌旗蔽空,尽显盛世繁华。

可在汾河泛舟吟诵“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汉武帝,如今去了哪里。

昔日的舞榭楼台早已布满黄埃荆棘,汉武帝也没逃过一抔黄土掩尽荣华,盛世景象转眼成空。

如今汾河边上,只剩年年秋雁时时飞,哪管什么沧海变桑田,哪问什么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

当古稀之年的唐玄宗听到李峤这首诗,面对自己首创的开元盛世大势将去,不由得凄然泣下。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幸蜀,再度听到这几句诗,不免挥涕复言:李峤真才子也。

同样的评价,唐玄宗两度提及,可蕴含的人生感触已截然不同,由于真正经历才知切肤之痛。

而汾河边上的年年秋雁,一如刘禹锡乌衣巷的旧时燕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这也提醒着我们,不管鸿雁翩飞时我们有多少情思涌动,究竟都抵不过人生无常、岁月匆匆。

只愿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万里江湖归雁落,百年光景轻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