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听蜀僧濬操琴唐 李白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听蜀僧濬弹琴

唐诗写音乐的名篇很多,比方说我们篇幅较长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神幻空灵的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利用“江娥啼竹”、“素女愁”、“凤凰叫”、“喷鼻香兰笑”等充满玄幻色彩的词汇,可以说想象奇特,形象光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转韵奥妙的是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时令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革,把听觉的感想熏染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那李白这首《听蜀僧濬弹琴》有什么特点呢?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者的感想熏染,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互换。

琵琶,箜篌和觱篥,一样平常被认为是“俗乐”

古琴,一样平常被誉为“雅乐”,是文人、雅士、高僧、隐士的标配

【格式】五言律诗

【名句】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基调】音乐赞歌

【年事】李白53岁,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译文】

蜀僧濬怀抱一张绿绮琴,他是来自西面的峨眉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仿佛听到万壑松涛风。
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环抱和着秋日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彷佛暗淡了几重。

【注释】

蜀僧濬(jùn):即蜀地一位名叫濬的僧人,详细姓名不可考。

绿绮(qǐ):琴名。
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
”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

峨眉峰:山名,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

挥手:这里指弹琴的动作。

万壑(hè)松:形容琴声如无数山谷中的松涛声。
琴曲有《风入松》。
壑,山谷。

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列子·汤问》:“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
’子期去世,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
”)

余响:指琴声余音。
余,通“馀”。

入霜钟:谓琴音与钟声混和。
霜钟,指钟声。

秋云:秋日的云彩。

暗几重:意即更加阴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创作背景】

有学者认为此诗乃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53岁)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期间所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听音乐的诗,也是古代诗歌史上写音乐写的比较精彩,比较有韵味一首诗作。
同样是李白,但这首诗的风格和山水田园派大墨客孟浩然、王维等诗作的风格比较靠近,可以说是李白的“另类作品”了。

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
看题目《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濬(jùn),即来自四川的一位名叫濬(jùn)的僧人。
题目的意思很明显,便是说听一位名叫做濬的僧人弹琴。

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首联描写一位“仙气飘飘”的僧人抱“仙琴”从“仙山”而来,表达墨客对他的倾慕之情。

蜀僧,解释这位琴师是一位从四川来的僧人。
“绿绮”本是琴名,这里代指名贵的琴。
“绿绮”的典故:当年西汉才子司马相如,为梁王写《如玉赋》,梁王回赠绿绮琴,从此绿绮自身的名气和司马相如的风骚倜傥相得益彰,绿绮也成了名琴的代称。
司马相如也是蜀人,这里用“绿绮”彷佛更加相符蜀地僧人的身份。
“峨眉峰”,即峨眉山,不仅号称“峨眉天下秀”,更是所谓“普贤菩萨的道场”,可以说是一座“仙山”。

此时此刻,在仙山峨眉峰上,诗仙李白碰到了一位宽袍大袖的高僧,风致高傲瘦骨如柴,怀抱绿绮琴,从峨眉峰飘然而至,何等虚幻缥缈!
以至于让人疑惑,这是真的吗?那这一联诗是实写还是虚写呢?答案是:不一定!
要知道李白是一个巴蜀男儿,他对故乡是心怀眷恋的,他的眷恋正如“峨眉山月”一样,不止一次地涌如今他的诗里,比如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比如《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此刻得遇故人,就像碰着了墨客梦萦魂牵的故乡景致一样平常,自然是美好的,那美好在诗仙李白的笔下,自然有了“仙气”——人自然是“神仙”,琴自然是“仙琴”,山也自然是“仙山”!

颔联: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颔联描写蜀僧濬高超的琴技。

蜀僧的“一挥手”的弹琴的动作,特殊具有画面感,让人立时遐想到这位风致高傲瘦骨如柴的僧人,将宽袍大袖一甩,手操琴弦,闭眼弹揍的投入状态。
而一个“我”字,真是尽显“李白气质”——李白是“谪神仙”,是“诗仙”,是“天下的中央”,只管蜀僧濬如此“仙气飘飘”,但却是“为我”挥手弹奏,顿时将主角光环从这位高僧身上切换到墨客李白身上,真是自带光芒般的刺目耀眼!
“为我”二字也表明僧人与李白的交情不同平凡。

“如听万壑松”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子期听声。
” 当年,俞伯牙一挥手,钟子期立时听出了高山流水。
如今蜀僧濬一挥手,李白听出“万壑松”,万壑松风、四壁震响,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真切地表现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特点。
白居易在《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的技艺高超用了如下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而李白是如何描述“神仙音乐家”蜀僧濬的琴艺高超却只有五个字:“如听万壑松”。
可谓简练至极,完备因此“自我感想熏染”为中央的一种描述!
而这一句“如听万壑松”,正是古琴作为雅乐的神韵,以至于究竟蜀僧濬究竟怎么弹,有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效果,已经不主要!

一样平常五言律诗的颔联是要对仗,可李白的颔联显然没有对仗,但但却写的神采飞扬,令人不得不佩服李白高超的写作能力!

颈联: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颈联进一步描述听琴的感想熏染,反衬琴技的高潮和二人之间的心腹情意。

“客心洗流水”,客,是指墨客自己,这句话表面是说听琴声幽美如流水,一洗墨客心中郁结的情怀,但背后是借的“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自己和蜀僧濬之间深厚的交情。
“余响入霜钟”,不仅是说琴声融入了晚钟,也不仅点出了秋日的时令感,它是借“霜钟”的典故表达了墨客和蜀僧之间的会心之感。

“流水”的典故: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和“挥手”一样,都是讲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当年伯牙弹琴,志在流水,钟子期立时回应说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表现了朋侪之间的心腹情意。

霜钟”的典故:霜钟出自《山海经•中山经》,是说丰山有九钟,霜降则钟鸣,意思是说,这个钟和霜是有感应的。

表现了朋侪之间的“心灵相通”。

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

尾联衔接颈联,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墨客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因此觉得韶光过得快来表现作者沉浸于琴声达到着迷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