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前夕,清廷内部帝后两党的斗争非常激烈。
一天早朝完毕,光绪传旨要翁同稣留下。
平时,光绪有事常与翁同稣商量,因此本日一听光绪帝要他留下就以为又有什么大事要找他商量,可是,文武百官追下去好半天后,光绪帝有难色地只盯住翁同稣的脸,欲言又止。
翁同稣见了感到奇怪,忙回“皇上,看您彷佛有什么难为之处,论公,我们有君臣之分;论意,有师生之谊,有什么话,请只管嘱咐好了。

光绪这才吞吐其辞地问翁同稣说:“你在常熟有九万圩吗””翁同稣莫名其妙地点头说:“有。
”光绪又问:“怎么得来的””翁同稣如实回答:“是买来的,““花了多少银子””“七千两。
”光绪听完翁同稣的回答,“啊!
”叹了一口气,招招手对翁同稣说:“你去吧。
”说完就起驾回官了。
弄得翁同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昨天光绪到慈禧那儿请了午安回来,又收到了慈禧要他立时去的关照。
元时匆匆赶到那儿,慈禧就声严容严地对光绪说,杨莘伯差报翁同稣在常熟强占良田九万圩。
还说,“我们北人用马圈地,南方人用圩圈地,一圩少则几十亩,多则数百亩,九万圩该有多少地呢?翁同龢他满口两

袖清风,暗中却贪得无厌。
对此,你要把翁同穌交刑部严加究处。

平易近间故事九万圩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为七千两要被砍头

光绪从慈禧处回来后,心想翁老师向来清正,怎会胡作非为,莫非有人诬告,想借我之手,杀翁老师以儆维新之士不成?但杨莘伯与翁同穌同籍,虽然平日彼此有隙,总不至于红唇白牙含血喷人!
因此,决定当面向翁同穌问个明白,现在见翁同穌一口承认,他就更感到事情的棘手难办了。

光绪帝回宫后,心里乱极了。
过了好一会,他才从乱丝中理出个头绪来:且慢,让我先派人去常熟核实一下再作决定。
于是,光绪叫来了心腹,命他速去速回。

那个心腹秘密地出了京城,马一直蹄地直奔江南。
七天后,走进常熟县衙门,捧出光绪手谕,县官接过御书一看就说:“这真是天算夜的误会。
“九万圩'不是九万圩田,而是吾县一里长小街的街名。
”说着,磨墨铺纸,写好证词,盖上大印,呈送皇上。

在这期间,慈禧险些每天都要派人催询光绪早日查办翁同龢强占良田“九万圩”的大案,光绪只得推三托四地拖延搪塞。
半月后,那心腹返回京城,向光绪天子呈上了县官的书信复命。
光绪急忙接过一看,这才明白了原形,放下心来。
于是他立即嘱咐传翁同穌进见。
不等翁同龢坐定,光绪就问道:“朕在半月前问你在常熟有九万圩之事,可还记得吗?”翁同龢道:“臣记得,但不知为何?”“你倒无忧无虑,朕半个多月来为你食不甘味,夜不安寝。
”说着,光绪就把杨莘伯告状、慈禧问罪、常熟查访,逐一奉告翁同穌。
翁同穌不听则已,一听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好一会才规复常态,定下心来。
翁同穌开口问光绪:“皇上,您怎么不说清楚啊!
”光绪只得苦笑着说:“朕也有苦衷·····现此案已清,还望老师今后多加把稳。

翁同穌走后,光绪立时去见慈禧,说清了“九万圩”一案的原委,哀求惩办诬告他人的杨莘伯。
但在慈禧的庇护下,此事末了不明晰之。
从此往后,慈禧对翁同穌更挟恨在心。
在戊戍变法的关键时候,慈禧逼迫光绪帝将翁同穌撵出北京城,削籍回到了常熟,从此面维新派失落去了中坚力量,导致变法百日就天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