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背古诗文》(部编版),收入了古诗文129篇,都是佳构。
个中描写“童趣”的,如清代袁枚的《所见》,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更是真实、活泼,朗朗上口。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黄牛

闲斋偶得牧童骑黄牛一 小学必背古诗文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是诗词创作和诗词理论的“大家”“名家”。
这首描写“童趣”的五言绝句可以说是“佳构中的佳构”,历来评家浩瀚,无不交口夸奖。

我原来对古诗词虽然也比较喜好,但多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更没下功夫背诵。

有些名篇,由于看过多遍,“耳熟能详”,自然就背下来一些,如“鹅鹅鹅”“床前明月光”等等。
但是,许多都是“葫芦半片”,很不准确。
如“白毛浮绿水”,我一贯以为是“白毛分绿水”,“床前明月光”,我一贯以为是“窗前明月光”,“煮豆燃豆萁”,我一贯以为是“煮豆燃豆箕”,等等,也闹出过不少笑话。
自从外孙们上小学,每天要按老师哀求帮孩子完成背诵古诗词的任务,才创造自己原来以为耳熟能详的一些诗词,都有“盗版”的嫌疑。

袁枚的这首《所见》,南瓜(外孙小名)背了一遍,我说:“不对,重背!
”又背一遍,我说:“不对,重背!
”。
背了三遍,还是通不过。
南瓜很难堪地望着我说:“姥爷,我觉得没有错的了。
你能不能见告我哪里错了?”我说:“便是第一句”。
孩子又重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我说:“还是不对!
”南瓜有些眼泪汪汪的了,央求的口气问:“那你能不能见告我第一句的哪个字错了?”我也很不耐烦了,带有训斥的口气说:“第一句的第三个字!
”。
南瓜眨了眨眼,略作思忖,又一字一板地把第一句背了一遍——“牧—童—骑—黄—牛”。

我有些压不住火了,大声吼道:“第三个字,是什么?”小孩儿有些被吓到了,嗫嚅着回答:“是——‘骑’啊,骑黄牛,不对吗?”

我郑重其事地“教导”他:“古人写诗,用的每一个字都是经由反复考虑的,所谓‘一字千金’,便是不能轻易更换的。
你们小学生背诗,也要字字‘咬实’,一个字都不能错!

南瓜望着我,一脸茫然。

我无可奈何地说:“去,把教材拿来,重读三遍!

南瓜很闇练地就翻到了这一篇,犹犹豫豫地开始朗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我切实其实怒气冲天了,大声吼道:“第三个字!
第三个字!
把第三个字再给我读一遍!

南瓜用手指摁着书上的字,读道:“‘骑’,便是‘骑’啊!

我有些错愕了。
从孩子手里拿过教材,一看,白纸黑字,分明便是“骑黄牛”啊!

南瓜看着我,我看着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表情。
再也没脾气了,只好说:“是‘骑’,是‘骑’,骑黄牛。
好了,通过了”。

在我的影象中,这首诗的第一句一贯以为是“牧童‘驱’黄牛”,把“骑”字错记成了“驱”字。
结果“想当然”,弄出来一个大尴尬。

“牧童骑黄牛”的事,弄得我这个当姥爷的十分尴尬。
要不是督匆匆孩子作业,恐怕一辈子都纠正不过来。

为了当好“家庭辅导员”,我决心把这首“所见”重新背一遍。

年事大的人读什么东西理解比较快,合上书本忘的也快。
但这首诗毕竟才二十个字,用不了几遍就背熟了。
特殊是反复敲定:牧童是“骑”在黄牛背上,而不是跟在牛屁股后面拿鞭子“驱”赶。
“骑”在牛背上是精确的放牛办法,跟在牛屁股后面“驱”赶是笨办法。

背是背熟了,但麻烦也大了。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二十个字,我背了一遍又一遍。

背着背着,越来越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

这首诗好是好,但怎么总觉得有些“拗口”呢?

不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么顺畅。

当然,读李白的诗,也不是都像“床前明月光”那样顺畅,也有许多“拗口”的。
不只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所有唐宋墨客的诗,你如果一篇一篇地通读,就会创造都有许多“拗口”的。

这是由于,古人的诗用的是古代的措辞,我们现在读这些诗,是用的当代普通话。
就像东北人到了广东,根本听不懂“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