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节制古诗的紧张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措辞,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词五首传授教化设计

第1课时 《饮酒》(其五) 《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涌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本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文体的精彩作品。

二、传授教化新课

饮 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理解知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师长西席。
东晋文学家、墨客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首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紧张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紧张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讲授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鼓噪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繁盛热闹繁荣。
叨教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由于)心灵避离尘俗,自然以为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奇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若何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绪

1.本诗流露出了墨客若何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墨客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得到宁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墨客若何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墨客阔别世俗后心灵的得意、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墨客对山的故意不雅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墨客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示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墨客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怀,“忘言”中渗透出墨客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好。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春 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把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
把稳“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紧张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墨客若何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墨客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绪,反响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述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若何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首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各处,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述了一幅若何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昔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意见是墨客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顾虑和眷念。
墨客愿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落望,我们仿佛看到墨客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闷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

春望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安歇。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荡,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便是我们本日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传授教化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墨客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造诣,有“诗鬼”之称。
生平烦闷,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役场面,表达自己以去世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把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利用了什么修辞手腕?浸染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年夜的手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役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述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末了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浸染?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期间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去世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详细解释。

明确:这首诗险些句句都有光鲜的色彩,个中如金色、胭脂色、紫赤色,不但光鲜冶艳,而且它们跟玄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以色示物

赤 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由自己又磨又洗创造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如果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互助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浸染?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墨客若何的历史眼力?抒发了墨客若何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反响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力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弯曲地反响出他的烦闷不平和豪迈胸襟。
墨客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由于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这句诗彷佛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与自傲。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公民的安危。
对此,你有何意见?

明确:杜牧用的因此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色而涌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赤壁

        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烦闷不平之气和豪迈胸襟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朗读诗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期间。
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腕,力求创新。
措辞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不雅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怀性。
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腔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精品。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词人把低垂的天幕、彭湃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述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讯问她的去向。
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述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楚感想熏染。
“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劳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空想和抱负:辛劳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绪的根本,在传授教化过程中,看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哀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敷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传授教化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