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诗经.国风.齐风.鸡鸣》

【注释

诗经鸡鸣苍蝇嗡嗡叫官员齐上朝

朝:朝堂
匪:同“非”。
昌:盛也。
意味人多。
薨薨(hōng 轰):飞虫的振翅声。
甘:愿。

会:会朝,上朝。
且:将。
无庶:同“庶无”。
庶,幸,希望。
予子憎:憎予子,恨我你】

微雨直译:

公鸡已打鸣,朝堂人盈盈。
不是鸡打鸣,嗡嗡闹苍蝇。

东方天已明,朝堂人挤人。
不是东方明,月色亮晶晶。

飞虫闹哄哄,愿与你同梦。
朝会散后归,你我让人憎。

关于《齐风.鸡鸣》此诗的背景,不同的理解差别很大。
《毛诗序》认为是“思贤妃”之作——齐哀公荒淫,陈贤妃夙夜鉴戒相成;《诗集传》认为是直接赞颂贤妃之作;清朝崔述《读风偶识》认为是“美勤政”,清朝另一位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认为是“贤妇警夫早朝”。

而我比较赞许宋朝学者严粲《诗缉》中以为是“刺荒淫”的意见。
这首诗整体来看,赞颂的意味很淡,讽刺的意味却很浓。
诗中夫妇对话,虽诙谐有趣,但诗中却始终弥漫着一种朝堂高下,一片晦暗,君上昏聩不明,官员浑浑噩噩,有识之士哑忍不言,君子郁郁寡欢的氛围。

《鸡鸣》全诗三章,采取了对话的形式,用大略叙事的手腕,记录了一对夫妻早上起床前几段很故意思的对话。
夫妇二人,一问一答,饶有兴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对话的场景,是按韶光的推移顺序发生的。
首章韶光尚早,妻子第一次叫丈夫起床“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你听鸡都叫了,上朝的官员都到齐了,别磨蹭了,快起来吧!

丈夫不屑一顾地予以否认:“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哪有鸡叫?不过是些苍蝇嗡嗡闹罢了!
这句话,看似无心,实在既是丈夫作为小官吏的自嘲,也模糊透出,他对满朝如苍蝇一样的蝇营狗苟的官员们的不屑和嘲讽之情。

次章,韶光又延捱过去一些,妻子担心丈夫上班迟到,心中焦虑,接着喊丈夫起床:“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这下天真的亮了,朝堂上人都挤的满满的了,再别贪睡了,快快起来吧!

丈夫不假思虑地连续否认:”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哪里天就亮了,分明是玉轮光!
丈夫明知天亮,却斩钉截铁予地否定,含义很明显:如今朝堂高下人浮于事,世事混沌漆黑一片,天亮不亮有什么两样呢?

诗的末章,妻子在几次叫不醒偷

至此,妻子彻底被丈夫的奇谈怪论打败,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了奉劝,被丈夫牢牢拥在怀里,于迷迷糊糊中,仍不甘心地嘟囔了一句:“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转眼朝会就散了,人家不会笑话嫉恨咱们吧?

诗中的丈夫,一位小官吏,看到官员们每天上朝,看似勤奋,实则像蚊子一样吵吵闹闹,逐日只是搪塞差事,事情却毫无意义和代价,因此自己意气消沉,疏于公事,乃至

作为一位小官吏,他早看惯了官场的污浊,却很难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却又不愿与世浮沉,因此才巴不得日日昏睡,图个耳根清净——甘与子同梦”,采纳这样悲观避世的做法,实属情非得已。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句式参差错综,极富韵律感韵律。
作者用散文化的措辞,攫取了夫妻对话的片段,加以记录,构造新颖,用意奥妙。
妻子的忐忑不定、小心谨慎和贤惠谅解展露无遗,丈夫的贪睡惫

诗经《有女同车》:那芙蓉花一样的女子,温顺了岁月,惊艳了光阴

诗经《敝笱》:破鱼网呀破鱼网,鱼儿清闲来又往

诗经《还》:那个猎人真敏捷,并驾齐驱来围猎

诗经《东方之日》:东方的太阳热烈又通亮,俏丽的姑娘来到我身旁

诗经《东方未明》:最早的社畜天不亮起床干活,昼夜颠倒穿错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