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1896—1981)
茅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年夜师。在文学界盛行着一种“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这是过去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家排的座次,个中的“茅”便是指茅盾。在这个阵营中,显然茅盾因此新文学作家的身份被列入个中的。
的确,茅盾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造诣紧张是在新文学方面。但正犹如鲁迅、郭沫若这些新文学作家一样,他不但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教化,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不少旧体诗作。
据干系统计,茅盾生平创作的旧体诗词有150多首。这些诗词题材内容不一,形式互异,质量也不等。在他浩瀚诗词中,晚年创作的《七律》是怀念母亲的悼母诗,情绪深厚,韵律和谐,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母亲的戴德之情。
其诗文如下:
乡党群称女丈夫,含辛茹苦抚双雏。
力排众议遵遗嘱,敢犯家规走险路。
午夜短檠忧国是,秋风落叶哭黄垆。
平生意气多自许,不教儿曹作陋儒。
这首《七律》是茅盾在1970年秋写的,那时候他74岁。后来,这首诗被镌刻在茅盾母亲的墓碑上,是为对茅盾母亲永久的纪念。
陈爱珠(1875—1940)
茅盾的母亲名叫陈爱珠,出生于1875年,1940去世,是浙江桐乡乌镇人。陈爱珠的祖上是医药世家,以是她从小就有读书的条件,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颇为通达,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1894年与茅盾父亲沈永锡结婚,而沈是晚清维新人士,以是在丈夫的影响下,她思想更加开明进步,常常阅读时兴报刊和小说,关注时势。
结婚两年后,陈爱珠生下宗子沈德鸿(茅盾原名),在孩子的教诲上很存心。茅盾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这句话乍听起来彷佛没什么特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母亲是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但对付茅盾来说,母亲是真真正正文化教诲上的启蒙者。这种启蒙浸染,并不是天下每一个母亲都能做到的。
晚清的时候中国还盛行学堂教诲,即便是在清末实施新政后的很永劫光仍旧如此。在茅盾上小学之前,父亲亲自选了《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读物,让妻子陈爱珠亲自教他。母亲就相称于茅盾自己的学堂老师。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茅盾5岁便开始读书识字。
1906年,茅盾10岁,父亲沈永锡因病去世。失落去了一家之主,沈家经济陷入困顿之中。从此,陈爱珠含辛茹苦,将沈德鸿及其弟弟沈泽民抚养终年夜,用贴己钱供他们读书。
之后,两个儿子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母亲陈爱珠深知革命的危险,但依然支持孩子们的选择。革命不分文武,茅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文艺界的有名度逐步提高,20年代后期写了反响大革命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30年代加入中国左翼作家同盟。而弟弟沈泽民于1931年当选为中共中心宣扬部部长,后来又任鄂豫皖苏区省委布告,1933年在革命事情中捐躯,年仅33岁。
沈泽民(1900—1933)
本日的我们很难想象,在革命鼓噪、炮火连天的年代,一个单亲母亲对在外奔波的孩子的担忧,更难以体会孩子年轻的生命在炮火中逝去时的悲痛。
抗日战役爆发后,茅盾因事情须要,长年奔忙于全国各地。茅盾夫妇曾恳请母亲与之同住,但陈爱珠担心自己年事已高,会连累儿子的革命事情,便独自还乡居住。1940年4月17日陈爱珠去世时,茅盾在新疆。自己最亲的人拜别时不在身边,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以是晚年茅盾写这首悼母诗,其情其理皆发自肺腑。在经历了世乱沧桑、人事诡变之后,一位老者回顾自己的生平,想起自己的母亲,是多么的不随意马虎!
母亲的职责便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而职责之外还有太多的牵连。由于这个身份要付出多少、要遭受多少苦难,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是不同的。但对付天下母亲而言,这都是她们心甘情愿的,出于一种身为人母的本能。
致敬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