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叙事诗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替年迈父亲从军,女扮男装,在沙场上杀敌立功,回朝后不愿为官,要求回家与家人团圆的生动故事。诗歌激情亲切赞赏了木兰年夜胆善良的品质和保家卫国大胆无畏的精神,措辞生动,随处颂扬,广为传唱,耐久不衰。
《木兰辞》作为精良古典诗歌作品,历代专家做过很多注释和研究,在当代早已当选入中学教材。然而《木兰辞》中有的语句仍比较令人费解,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比如个中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羽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羽书有十二卷?为什么卷卷有爷名?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只是做字面阐明,把“羽书十二卷”阐明成“多卷征兵文册”,或认为是“十二道征兵命令”;有的认为“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阐明为“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有的认为表示“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有的认为当时的羽书会分门别类分为许多卷,成丁的一卷,分配任务的一卷等等,羽书十二卷可能是有很多不同的名籍文书。这些阐明莫衷一是,彷佛仍未得办法,显得难以令人完备信服。
首先,我们该当弄清楚“羽书”指的是什么?在存留的古籍中未见到古代羽书的实物而难以论断。近些年来,笔者在研究出土的西夏文社会文书时,创造了个中有不少军籍文书,用这些古代的军籍文书或可合理解释“羽书十二卷”的问题。
20世纪初,在中国的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大批西夏文书,分别藏于俄国和英国,现已在中国陆续出版。个中包括不少社会文书档案,内中有50多件军籍文书,多以西夏文草书书写,完残不一。笔者经由数年研讨,逐渐破解西夏文草书,译释了个中内容。原来每一件军籍文书都是一个西夏基层军事组织各军“抄”士兵成员和装备的登记文件。“抄”是西夏基层最小的军事单位,一样平常由主力作战士兵正军和赞助作战职员包袱(或称辅主)组成。
西夏实施全民男子皆兵的兵役制度。在西夏文献中军籍文书称为“军籍”。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专门有“纳军籍法”,即军籍登记法。规定每年都要进行军籍登记,条文中有“年十五当及丁,年至七十入老人中”,即对15岁至70岁以内的男性进行军籍登录。
从多种出土的完三军籍,可看到其格式和紧张内容。第一部分是总叙军籍属地、首领、登记韶光和总计,其后是详细登录各“抄”职员和装备情形,包括每“抄”正军、辅主的姓名、年事和装备(马匹、铠甲等)情形,末了是被登录组织的首领和卖力登录的主簿的署名,并于军籍上加盖多枚首领印,背面每每还有上级官员的审阅签署。为详细理解西夏军籍的真实面貌,以下先容一件俄藏8371号天庆戊午五年(1198年)军籍的原件图片及部分译文。
黑水属军首领梁吉祥盛,正军一种纳 告:
前自全军籍告纳天庆丁巳四年六月一日起,至天庆戊午五年五月底,无注销,已做。三十种:
正军六
官马四
甲一
披一
印一
辅主十七
强十六
弱一
一抄有三种,三抄有马,二抄无有。
一抄首领梁吉祥盛,职员十人,有三种,马,花色
正军吉祥盛,六十六
番杂甲:胸五、背六、胁三、结连接八、衣襟八……
四、臂十二、项遮一、独木下三、喉嗓二……
裙十二、更兜二、关子(三)、铁索五、裹节袋等全。
番杂披:红丹色麻六、项五、肩一、胸三、喉嗓二……
末十、罩二、马头套三、有结铁毡里裹袋等全
辅主九
八强:女乐,六十五;黑水盛,四十八;盛功?,四十九;河水山,……
河水吉,四十五;成酉金,三十;心喜铁,二十九;善盛,……
一弱:梁盛,七十
一抄梁恩兴吉,职员三人,马一种有,栗色
由以上译文可见,西夏军籍登录项目很详尽,人名后熟年龄。多件军籍登录后形成簿册汇聚于各地监军司后再上报朝廷。这样就会造成每一适龄男子随着韶光的推移,多次被登录在不同年份的军籍之中,形成一名后备军人涌如今多卷军籍卷册的情形。
出土的军籍文书证明,在西夏社会基层是依西夏法典规定查检、勘合、登录军籍的。在军籍文书中创造了同一首领辖下士兵前后相差一年的军籍文书:如俄藏4196号应天丙寅元年(1206年)军籍和俄藏4926-4号应天丁卯二年(1207年)军籍。这两件文书同一首领,同为4“抄”,装备相同,职员相同。其职员有首领、正军律移吉祥有,正军律移吉祥酉、辅主有宝,正军律移酉犬、辅主势有盛,正军赵肃执芽。在前后两件军籍中,以上职员年事各增长一岁。此外,还创造了前后差两年的军籍文书:俄藏4926-9号军籍与俄藏7553-1号应天己巳四年(1209年)军籍中,职员重合,同一人后者比前者长2岁。如正军地宁年长盛在前一文书中44岁,在后一文书中46岁;正军地宁小驴山在前一文书中41岁,在后一文书中43岁等。乃至还有前后相差四年的军籍文书。俄藏4926-11号军籍和俄藏4926-15号军籍中的人名多相同,只是后者比前者中的人年事大4岁。俄藏4926-13号与俄藏4926-14号军籍也是职员姓名相同、年事相差4年的军籍。这更加明确地证明西夏确实按法典规定查检、勘合、登录军籍。
实在汉文史籍中并不乏对军籍的记载。如唐代韩愈的《上留守郑相公启》记载:“愚以为此必奸人以钱财赂将吏,盗相公函牒,窃注名姓于军籍中,以陵驾府县。”(《昌黎师长西席集》卷十五)。又如《新唐书》记载:“行军司马,掌弼戎政。居则习搜狩,有役则申战守之法,东西、粮糒、军籍、赐予皆专焉。”(《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四下》)。宋代张方平奏章中提到宋朝的军籍:“委枢密院点勘军籍,其人数少者,即令团并;其马军无马,愿补填步人者,稍与补充近上衣粮优处军分;其有马者,即与团并足成指挥。”(《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六十三)。宋朝曾巩在《本朝政要策·训兵》中也记载:“宋兴,益修其法,壮锐者升其军籍,老懦者黜而去之。”(《曾巩集》卷四十九《本朝政要策五十首》)以上所提军籍都是指军人登记的簿册,与出土的西夏军籍文书性子相类。但过去未创造过古代的军籍样本,对军籍的详细形式和内容语焉不详。
西夏军籍文书的创造和研究为阐明《木兰辞》中的“羽书十二卷”供应了新的思路。《木兰辞》中的“羽书”应理解成军籍文书。中国古代对军籍的登记有不同的韶光规定,有的每两三年登记一次,有的如西夏是每年登记一次。西夏法典又规定,西夏对军人和装备的大型登录、检校是每三年一次。北朝期间实施府兵制,若每三年登记一次军籍,登录十二次的军籍卷册中每册都会有他的名字,便可以顺畅地理解“羽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语句。木兰的父亲从达到士兵的成年年事,再经由12次登录,经由了约30多年,年纪应在50开外,已年迈体衰,不适于参军作战,他又无成年宗子,才涌现了女儿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作者:史金波,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宁夏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