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傲:感想熏染中华精良传统诗词的魅力,引发传承中华文化的空想信念。

措辞利用:三首古诗词主题明确,能借此欣赏古人是如何通过精髓精辟的诗歌措辞表达不雅观点、营造情境的。

3 古诗词三首 精华版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

思维能力:学习诗人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法,赏析诗歌淡而有味、耐人咀嚼的意境。

审美创造:三首古诗词都触景生情,托景抒怀,显示出一种风采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课前解析】

关注内容:《宿建德江》是唐朝墨客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写了墨客停船夜宿建德江中一个小洲时的愁苦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下雨前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闲居时,夜晚经由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村落庄景致写下的一首词。

关注作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隐士。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其词抒写力争规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亲切,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传授教化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传授教化目标】

1.会写生字“德”,精确朗读古诗。

2.理解墨客孟浩然、苏轼。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想象画面,体会墨客的情绪。

【传授教化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落夜晚的景致吧。

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课件3)

(1)强调“渚”的读音。

(2)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

(3)辅导诗题中“德”字的写法。
(出示课件4)

2.解诗题,明诗意。

(1)解诗题:诗题中“宿”的意思是住宿;根据注释①明确“建德江”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诗题的意思是夜晚住宿在建德江边。
(出示课件5)

(2)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
(出示课件6)

根据注释②明确“渚”的意思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前两句的意思: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明确“野”指原野;“旷”的意思是空阔远大。

墨客停靠在烟渚旁,看到了若何的画面?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板书:远景 近景)

3.说说你知道的和“月”有关的诗句。
(出示课件7)

预设:昂首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月是故乡明……

总结:“月”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4.结合背景资料感悟诗情:墨客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若何的感想熏染呢?(出示课件8)

愁。
(诗眼)(板书:愁)

5.面对薄暮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出示课件9)

作者之以是愁,是由于阔别家乡、仕途失落意。
(板书:阔别家乡 仕途失落意)

6.(出示课件10)朗读辅导:朗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放慢语速和语调,重读“愁”字来读出墨客的愁绪。

7.(出示课件11)借助书中的插图考试测验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件12)(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课件13)

强调“轼”的读音及朗读节奏。

2.解诗题。
(出示课件14)

根据注释①明确“望湖楼”在今杭州西湖边。
诗题中“六月二十七日”交代了韶光,“望湖楼”交代了地点,“醉书”交代了事宜。
诗题的意思是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3.结合诗句,想象画面。

出示自主学习哀求:有人说,这首诗的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结合注释,说说每一行诗分别写了若何的画面?(出示课件15)

申报请示互换:(出示课件16)

“黑云翻墨未遮山”将黑云比喻成打翻的墨汁,像墨汁一样的黑云翻卷。
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黑云翻墨图。
(板书: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跳珠”写了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上跳动,“乱”字让我感想熏染到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白雨跳珠图。
(板书:白雨跳珠图)

“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卷地风来”是说风从地面卷起,“忽”字让我感想熏染到云散的速率之快。
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狂风散云图。
(板书:狂风散云图)

“望湖楼下水如天”中的“水如天”让我感想熏染到湖水的沉着,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雨后西湖图。
(板书:雨后西湖图)

谈论互换:四幅画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17)

四幅画面分别写出了乌云的浓、暴雨的大、风的快、湖水的静。
前三幅画面表示了动态美,末了一幅画面表示了静态美。
(板书:动态美 静态美)

(设计意图: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捉住这一特点,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4.互换诗意。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纭乱跳进船舱。
溘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5.朗读辅导: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景象骤变时墨客惊奇的觉得,末了一句语速放缓,读出湖面沉着之感。
(出示课件18)

6.借助四幅画面考试测验背诵这首诗。
(出示课件19)

第二课时

【传授教化目标】

1.会写生字“鹊、蝉”。
理解墨客辛弃疾。

2.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述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传授教化过程】

一、导入新知(出示课件20)

这节课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词题,学生齐读词题。

二、初读诗词,解词题

1.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课件21)

(1)强调“见”的读音,拓展“见”读作“现”的诗句,根据注释⑥理解“见”同“现”。

(2)出示节奏划分,读出节奏。

2.解词题。

根据注释①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名;根据注释②明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这是墨客夜里经由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出示课件22)

辅导词题中“蝉”“鹊”的写法。
(出示课件23)

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想熏染心情

1.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
(出示课件24)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喷鼻香气里,人们评论辩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过去在地皮庙树林阁下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涌如今面前。

2.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出示课件25)

预设:词人看到了“明月、别枝、惊鹊”,“惊鹊”在这里可以起到以动衬静的浸染;听到了“鸣蝉、说丰年、蛙声一片”;闻到了“稻花喷鼻香”。
(出示课件26)(板书:看到 明月 别枝 惊鹊 听到 鸣蝉 说丰年 蛙声一片 闻到 稻花喷鼻香)

追问:通过这些描写,你感想熏染到了什么?

预设:感想熏染到作者闲居村落庄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板书:宁静 喜悦)

(设计意图:勾引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感想熏染村落庄月夜宁静自然、幽美如画的景致,及作者闲居时的心情。

3.过渡: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景象突变,墨客想找过去熟习的茅店避雨,此时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出示课件27)

通过“忽见”一词,你感想熏染到作者若何的心情?(出示课件28)

惊喜。

4.谈论:《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致,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说情由。
(出示课件29)

不一样。
通过《宿建德江》中的“愁”字,可以感想熏染到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通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丰年”和“路转溪桥忽见”可以感想熏染到作者喜悦、欢畅的心情。
(出示课件30)

(设计意图:写景每每是为了抒怀。
通过比拟阅读,学生更深刻地创造两首诗情绪表达的差异,还能在朗读中读出对诗词独特的体会。

四、支配作业(出示课件31)

背诵本课古诗词。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传授教化反思】

传授教化中,我遵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传授教化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勾引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互换,体会意境。
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网盘免费下载链接】

3 古诗词三首(课件+教案).zip:

https://url38.ctfile.com/f/5166738-1312077661-719d0e?p=zxxt

(访问密码: zx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