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手书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手足》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役。
霸图各未立,盘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有名。
诗的名字很长,先阐明一下,读了诸葛亮传后,写下自己的感怀,赠给京兆府长安县尉崔叔封兄弟。
此诗李白写了自己读《诸葛亮传》后的感慨:赞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布农得遇心腹荐举,君臣相合,建功立业的业绩;进而联系历史上崔瑗、管、鲍的故事,赞颂了知人举才的先贤;末了抒发了李白自己热切希望能得到心腹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欲望。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役。霸图各未立,盘据资豪英。”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龙争虎斗。争王图霸之业未立,各自盘据称雄。
这四句是写了诸葛亮所处的历史环境,是一个浊世。为下面诸葛亮能够出山,三分天下做了铺垫。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刘备像汉光武一样一挽汉朝之颓运,得到了孔明这条“卧龙”的辅佐。诸葛亮在南阳之时,亲自躬耕于陇亩之中。
赤伏:即赤伏符,迷信预卜凶吉的书。《后汉书·光武帝纪》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长安的时候,一个叫疆华的人自关中奉赤伏符来。赤伏符中预言刘秀命中注定要当天子。
这四句阐述了刘备碰着诸葛亮并聘请他当智囊,一起平定天下建立功业,当时诸葛亮仅仅是一个布衣百姓。这里强调诸葛亮是布衣,与目前自己的身份有相似性。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刘备三顾诸葛亮于卧龙岗茅庐,如鱼之得水,气吞山河于天下。诸葛武侯在岷蜀佐助刘备立国,其凌云攻志,直吞咸京。
这四句描述了刘备诸葛亮互助之后很成功的组合,一起干奇迹,风生水起。陪衬出明主碰着贤士末了就会成功几率高一些。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诸葛亮未闻达之时,是谁对他最为赞许呢,便是博陵的崔州平。我也是一个布衣之士,肚量胸襟报国忧民之情。
这四句话锋一转,前面建立功业的根本,刘备能结识诸葛亮,是由于有伯乐举荐,这个人便是崔州平,然后说了目前自己的情形,也和诸葛亮一样属于布衣,但是却有拯救苍生之志。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在晚年碰着了您二位像崔州平和崔瑗这样的朋友,华发之际同衰共荣。我们都是寓意于经国济民,结成了兄弟般的朋友。
这四句是说目前自己状况,也同样碰着像崔州平这样的伯乐,希望能得到举荐。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有名。”
让我们的友情像管仲和乐毅一样在历史上千载传名。
末了两句:是作者的一个期望,能够留名青史。
古建
李白写这首诗的初衷因此诸葛亮的经历作为一个例证,然后来要求推举自己。
李白当时被迫离开长安,政治上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李白并没有就此悲观下去。在此诗里,李白热烈赞赏了诸葛亮,对付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造诣一番奇迹,表示衷心的神往。他倾慕诸葛亮起于陇亩而身至宰辅,受到君主的重用;景仰诸葛亮改革现实,管理社会的作为;李白讴歌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这统统,又都是和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改革社会的进步哀求联系在一起的。李白在诗中明确表示自己同样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和政管理想,因而也希望像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奇迹。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空想和抱负,希望崔少府能够象崔州平理解诸葛亮那样理解他,如果有机会,就象鲍叔牙推举管仲那样推举自己。
风光
这首诗李白与杜甫出发点不一样,同样赞颂诸葛亮,李白是为了举荐自己,能够造诣一番奇迹。而杜甫纯粹是纯粹感慨,国无良相,对国家表示担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差异呢,由于他们所处的时期不一样,李白身处盛世,国家太平,没有战役,当然会引发人的入世之心。而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家动荡,到处飘零,瞥见诸葛武侯,一定想能有诸葛亮这样的治国良臣,来拨乱反正,管理国家,担保其和平。
就情绪上来讲,杜甫对诸葛亮的生平充满敬佩,不仅仅他的才华,还有他的忠心。而李白更多的是对诸葛亮才华的赞誉,和得遇明主的一种倾慕。
二者情绪有很大差别,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充满遗憾和感情,更被后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