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大略来说,便是甲物比乙物。
比喻有三个要素:主体、喻体、譬喻词。
但是这三个要素未必都同时涌现。
比喻也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拟人,即把某物比作人,这种修辞办法常见于咏物诗词。
下面,老街从几首描写瀑布的古诗为例,区分一下比喻与拟人的不同。

一、李白瀑布诗,视觉上的比喻

最为随处颂扬的瀑布诗,莫过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比喻和拟人有什么差异创作时若何运用

这首诗中,李白将瀑布比作了银河,这是将甲物比作乙物,上面说过,比喻有三种形式,飞流+是+银河,这种属于暗喻。

二、徐凝瀑布诗,视觉与听觉上的比喻

写庐山瀑布的唐诗中,还有一首颇为著名,即中唐墨客徐凝的《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听觉上,墨客将瀑布的声音,比喻为雷声。
视觉上,墨客将瀑布的外不雅观形态,比喻为长长的“白练”。

落泉如白练,这种办法被称为明喻。

不过徐凝的这首诗却被苏轼称为恶诗,因此苏轼还专门作了一首诗来批评徐凝。

三、苏轼用借喻评价瀑布诗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在庐山短暂驻留过一段韶光。
在这里他看到了陈令举《庐山记》,苏轼对付李白和徐凝的咏《庐山瀑布》进行了点评:

这天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个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落笑。
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我们看看苏轼的这首诗: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这首诗中,也用了比喻。
将瀑布比作银河是比喻,大自然被比作天帝,既是比喻也是拟人。

四、天子的拟人瀑布诗

唐宣宗李忱忍辱负重,末了继续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成为一个有点作为的天子。

在他落魄之时,为了避祸曾经云游四海,某日碰着黄檗禪師,二人同不雅观瀑布,联句作诗云: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首诗第一句省略了主语:瀑布,(瀑布)经由千岩万壑不辞费力。
瀑布是自然征象,怎么会有劳苦的感想熏染呢,这里给瀑布授予人的性情特色,是一种拟人的手腕。

苏轼那首诗中,结尾写到:不与徐凝洗恶诗。
洗,这个动词,令瀑布具有人类的特色,也是一种拟人的办法。

五、比喻的要素与分类

序言里说过,比喻有三要素,主体、喻体、譬喻词;

比喻有分类,南宋陈骙在《文则》将比喻办法分为十种:明喻、隐喻、类喻、简喻、详喻、引喻、话喻、对喻、博喻、虚喻。

当代人大略分为三种:明喻、暗喻(隐喻)、借喻。
通过比喻三要素的剖析,可以看出三种比喻的不同,还是用上面几首瀑布诗来作例子。

1、明喻

本体、喻体和譬喻词都涌现,

徐凝的那首诗中,前三句可以简化:落泉+如+白练,主体+譬喻词+喻体。

明喻常见的譬喻词:“如、似、像、同、犹......,即甲像乙。

2、隐喻

隐喻,也叫暗喻,主体和喻体的关系比明喻更进一层,为什么这样说呢?

隐喻用“是、成、变“”为等譬喻词,或者直接省略譬喻词,大略说甲家便是乙。

李白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主体+譬喻词+喻体:飞流+是+银河。

有省略了主语的暗喻,例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省略了​:梅花。
(梅花)+成+泥;(梅花)+作+尘。
注:一个主体,对应两个以上的喻体,叫做博喻。

也有省略了譬喻词的暗喻,例如辛弃疾的:旧恨春江流不断,旧恨+(是)+春江。
而李煜的则是明喻: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似+春水。

3、借喻

比隐喻(暗喻)又进一层,本体与喻体更加密切。
在特定的语境中,直接用喻体表示本体。

借喻的特点:而本体与譬喻词都隐蔽,只有喻体涌现。

苏轼的这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
也是借喻

帝遣银河。
直接将瀑布称为银河,是借喻。
大自然被称为天帝,也可以看作一种借喻。

徐凝的瀑布诗中: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雷奔,瀑布声直接用雷奔声代替,也是借喻。

结束语

拟人和比喻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可以让诗中意象更加光鲜生动,拟人则授予景物以人格特色,可以婉转抒发墨客的情绪。

老街自己练习时,也常用这两种技法,例如这首《绝句-江柳》用拟人:

脉脉望江柳,春心属阿谁?当时荫庇浅,未肯赠相思 。

又如《唐多令·读邓剡词有感》中的比喻:

落日浪淘沙,寒声雁字斜。
看秋江、飞叶芦花。
王谢风光零落尽,叹归燕、入谁家?

柯梦忆京华 ,浮荣薄似纱。
数兴亡、月影朝霞。
唯有一襟哀郢泪,流不尽、在天涯。

浮荣薄似纱,有譬喻词的比喻;数兴亡、月影朝霞,没有譬喻词的比喻。

@老街味道

不雅观宋填词195|为君洗尽岳将军泪,陈德武词感伤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