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为难刁难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韶光、地点及引发情绪的事宜。《听邻家吹笙》34;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把稳"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昭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绪每每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昭示着思想情绪方向,阅读时对这些名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墨客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绪,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缘故原由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样平常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昭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宅情"等。律诗一样平常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怀,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每每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器地理解,如"杨柳"一样平常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墨客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活气和意趣,表现的是喜好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怀主公(墨客)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怀主人公(墨客)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代写作背景的,有阐明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浸染。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须要读者去合理补充。如:"西出阳关无端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涯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涯的长江水,而纵目远眺也望不到朋侪的船帆,朋侪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苏州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一、古诗歌分类(按内容)
①送别诗 ②边塞诗(战役) ③羁旅、思乡诗
④山水田园诗 ⑤爱国(忧国)诗 ⑥怀古诗
二、蕴含情绪
①送别诗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或劝勉朋侪乐不雅观(同情朋侪遭遇,担忧等);
表达别后对亲人、朋友的思念;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②边塞诗(战役诗)
反响边塞苦寒/战役惨烈,对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赞颂。
表达战士们在戍边时思念家乡、亲人的忧伤、孤独之情;
表达对战役的厌恶,对和平的神往。
③羁旅、思乡诗
紧张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流落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④山水田园诗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活气,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是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村落庄)生活的喜好/神往。内心的闲适恬淡。
⑤爱国(忧国)诗
表达对国家动荡(纷乱)时局的担忧、想要保家卫国的志向、对公民疾苦的同情。
⑥怀古诗
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革,来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感慨;表达对古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二类是通过赞赏古人建功立业的业绩,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或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类忧国伤时,戳穿统治者的昏庸腐烂,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