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古诗词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三山半落上苍外,二程度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口语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上苍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民气坎沉痛忧郁。

注释讲授:

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着,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建筑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墨客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恰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建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上苍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由于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天子。

品鉴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随处颂扬的精品。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以为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幽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期,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旧一直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墨客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漠,东晋的一代风骚人物也早已进入宅兆。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代价的东西。

墨客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上苍外,二程度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注释“半落上苍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以是说“二程度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候壮丽,对仗工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天子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容许信。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措辞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洒脱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想熏染,把历史的典故,面前的景物和墨客自己的感想熏染,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墨客,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墨客。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缘故原由也很大略,所谓“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墨客”难熬痛苦、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情。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赏。
实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个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足、憨实之气。
气原来是一个哲学上的观点,从先秦时期起就被广泛利用。
随着魏晋期间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主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利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备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脾气、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同等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斥着一股憨实博大之气,它使李白不雅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憨实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地,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上苍外,二程度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想熏染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墨客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清闲,以浩然雄大之气满盈全体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想熏染到他全体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不雅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表示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表示在他布局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扬他的以自然为中央的“物我为一”的天下不雅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戳穿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由于从古而来,险些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鼓吹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贯注灌注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笃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以是,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得到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统统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彷佛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其余,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革的时空不雅观时,则选取了最为范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程度分”之辽阔,从而布局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韶光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示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新奇自然的遣词造句。
由于诗以旁观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殊主要。
“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清洁、疏朗,与墨客洒脱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同等,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浸染。
其余,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悲惨,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牢牢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庄严宁西南),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年随父搬家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四十二岁时入京,任翰林学士,但只一年多就离开长安,长期过着流落生活。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有“诗仙”的美称。
他与杜甫并为唐代最著名的墨客,合称“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