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看到这首词往后接连夸奖,还为它写下一首“和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道》,于是又造就了一个名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郭沫若号称当代文学史上的“通才”,位列“鲁郭茅巴老曹”第二,懂一点西医,又通达历史、会写杂文、小说、戏剧。
不过他公认造诣最突出的领域,还是在“新诗”上。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郭沫若是“新诗”最主要的奠基人。
不过论到写诗的“水平”,如今的年轻人读到他当时创作的“新诗”,每每都是掩鼻不及。

当代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曾经公开在一档节目上表示郭沫若的创作水平:“说实话,还不如我呢!

郭沫若作一首满江红开篇就是千古名句毛主席读完连连称赞

郭沫若“新诗”的创作水平在如今的争议很大,那么他的旧体诗词水平如何?毛主席为什么会夸奖他的《满江红》写得好呢?照例,还是让我们从他的原作中去找答案。

一、《满江红·沧海横流》赏析

《满江红·沧海横流》——郭沫若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人六亿,加强联络,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

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杳无音信无。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这首填词写于1963年中苏关系到达冰点时,当时海内经济情形刚有所好转,又逢元旦节,以是郭沫若填了这么一首词歌颂党和毛主席,以及全国公民在革命斗争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郭沫若这首《满江红》虽然用到了旧时的平仄格律,但是遣词造句完备是“新诗”的办法,情绪外露,用语浅白,险些没有进行口语翻译的必要。

词的第一句“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意思附近。
只是后者涉及两个文史典故,没有读过史籍的人听到“疾风”二句,可能不会有什么直不雅观的感想熏染。

郭沫若把相同的意思,通过“沧海横流”的显性描写,直接呈现到读者面前。
借“浩瀚沧海”,比喻新中国遭遇到了巨大困难。

然后又以“横流”的态势,来比喻灾劫之“蛮横”和“没有道理可言”,以是郭沫若这几句词非常具有诗性的传染力。

由于采取的“喻体”普通,以是词的第一句后来传播很广,引用度极高。
光凭这一句填词,也值得毛主席一声夸奖了。
但是郭沫若后面的句子,就写得比较一样平常了。

词的第二句“人六亿”往后,基本上都是大口语。
当时中国人口总数大约靠近7亿,以是郭沫若说“人六亿”,实在便是指全国公民。
那么,郭沫若这首词后面,大概写了些什么的呢?

我把郭沫若的话,大略意译一下:同道们,我们遭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
敌对势力向我们的国家和领袖发起的攻击,就像是沧海之水一样到处泛滥,一发不可整顿。

不过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困难,才让我们有机会显露出英雄本色。
该是我们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时候了。

全国六亿公民一定要比过去更加联络,坚持在党中心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去打赢这场战役。
天垮下来,我们要用双手举起来;天下倒下来,我们就要把它扶助!

统统听党的号令,“一唱雄鸡天下白”。
太阳出来了,冰山就会融化;但是真金根本不会被融化。
毛主席著有“雄文四卷”(这里指《毛选》),为全体公民立下了革命的纲领。

暴君夏桀的走狗冲着英明的尧帝狂吠,这切实其实可笑到了极点。
少数几个仇敌,面对我们六亿公民,结果一定是杳无音信,消逝无踪。
革命的红旗迎着东风飘荡,乾坤都变成了赤赤色。

通读下来,这首词比喻有了,对仗有了,格律彷佛也没什么毛病,便是让人以为有些不对劲儿。
仔细想想,原来还是他“新诗”带来的毛病。

由于郭沫若的词里少了一点“蕴藉”,缺少耐人寻味与咀嚼的地方。
不过当年他的“新诗”恰好便是由于这种个人风格,才得到文化界的同等好评。

二、“脾气中人”郭沫若

人说“诗如其人”,郭沫若本身就和他的诗一样,是一个脾气中人。
1892年,郭沫若出生在四川乐山的一个小贩子家庭,他在少年时期便是一个极具反抗意识的革命分子。

1907年,十五岁的郭沫若就由于反抗西席“专制”,选择“罢课”,结果就被学校开除了。
后来家里通过关系把他送进乐山中学堂读书,他读了很多翻译小说后又想革老师们的命。

于是在1919年,十七岁的郭沫若再度由于“罢课”被学校开除了。
后来,他在家人的支持下东渡日本留学,他刚开始和鲁迅一样选择了学医。

不同的是,鲁迅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于是没有完成学业就返国了,但是郭沫若是在日本的医学院毕业后才返国。
返国之前,他在日本的学校里面,“又罢了一次课”。

郭沫若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在二十年代初返国往后,和一帮文化人发起了“创造社”,期间和鲁迅由于一些误会打了几场笔仗。

郭沫若和鲁迅二人都是文化界的大拿,然而他们骂起人来也和小孩子一样没有分寸感。
稍有不合,一个就被骂成了“衣冠禽兽”,另一个就被骂成了“泼皮才子”。

当时的郭沫若一边办杂志、报纸,撰写文章骂人,一边去参加北伐,还当上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总部的副主任,后来又在南昌叛逆后入了党。

蒋介石背叛革命往后,郭沫若流亡日本十年。
他在那边研究历史,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等到抗日战役爆发时,他又接管党的安排,返国参加救亡运动。

抗日战役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郭沫若一介文人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候,能够毅然选择返国参加战斗,果真是有几分“英雄本色”的。

人说三岁定八十,青少年时期的郭沫若便是脾气中人。
后来到了五十年代,他已经是一位69岁的老人,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还会写诗大骂“中间派”——“千刀当剐唐僧肉”。

可见,郭沫若的性情中有天真、过分的一壁。

结语

郭沫若的“新诗”由于写得太过直白,相称大一部分看上去只是纯挚的感情“宣泄”。
它们既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不能引发人的思考,难怪马未都要喷他写得像小学生。

但是在二十年代的中国,国人却是一个敢于“创新”的文人。
在他以前,中国人没有像那样写过诗歌。
以是他的“新诗”在文学史上取得这样的地位,也是天经地义的。

除了“新诗”以外,郭沫若的“旧诗”实在写得一样平常。
这大概是由于他较早打仗到了西方文学,所学又杂,并没有潜心研究过中国的传统诗词。

但是无论如何,“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一句,还是写得非常有觉得的。
而且这一句词,也可以算是郭沫若前半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