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最近恰好是梅雨时令,这首诗比较应景。这首诗我小时候没有背过,大概是由于我小时候背的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而史杰鹏老师的女儿猫猫作为一个北京的小学生,比我们小县城的小学生要多背5首吧。
我刚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实在是觉得很奇怪的,由于众所周知,梅雨时令该当是阴雨绵绵才对,怎么会“日日晴”呢?我还疑惑过是不是曾几写的不是江浙一带,而是北方。毕竟我的天津室友见告我,她家目前每天都是大太阳,她从小就以为“梅雨”是一个很美好的时令,听起来很好吃。
但是我查了一下,“三衢山”是在现在的浙江省衢州市,它就是非常正常的该当有梅雨时令的地方。
等我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才明白我的疑惑是多么可笑。
(一)诗歌品读
既然已经说到诗句,本日就把诗歌品读放在前面,把墨客平生先容放到后面吧。
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解释韶光是农历五月,梅子成熟变黄的时候,景象是晴天。这在梅雨时令是很难得的,因此墨客心情很好,可以去三衢山嬉戏。
对第一句诗的意思和里面包含的情绪进行解读之后,我就知道我不应该疑惑墨客写的是北方。由于他关注的正好正是这罕见的梅雨季的晴天,这难得的好天气是这首诗的源头,是好心情的出发点。
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墨客一开始在小溪上泛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弃舟上岸,开始登山。嬉戏就这样开始了。
浙江是出了名的“七山二水一分田”,除了杭嘉湖平原比较平坦,其他地方到处是山,又由于景象湿润,山里总有小溪。有山有水,人杰地灵,于是俏丽的自然风光与高雅的人文积淀结合起来,造诣了一个浙江。
这句诗中的“却”,本义是退却、转头,引申为“再”。在古诗中常常用“再”这个意思,比如这首诗中,又比如李商隐那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总之是个古今异义词。
第三句“绿阴不减来时路”,直接跳到嬉戏结束之后,在返程再次经由这一片成荫的绿树,跟刚才来的时候觉得千篇一律,一点也没有减少。
这句诗写得相称奥妙。首先,墨客并没有在嬉戏的过程上着笔,而是进行了留白;其次,返程的绿树跟刚才来的时候一样,初看以为很无理取闹,既然是同一片绿树,那当然是一样的,但是仔细读了就可以创造,墨客表达了他的心情跟来的时候一样好,并没有看腻这片风景,而是依旧兴致勃勃。
那么我们就会想象,中间嬉戏的过程一定非常故意思,非常快乐,肯定是让人意犹未尽的。这便是留白带来的效果。
末了一句“添得黄鹂四五声”,返程的时候,那一片绿荫不仅跟来的时候一样,而且还间或有几声黄鹂的鸣叫。这暗示了墨客在返程的时候心情最近的时候更加轻松清闲。
来的时候只用眼睛看到了美景,目不暇接的,都没顾上耳朵听;现在回去了,不仅眼中的美景没有逊色,而且耳朵也用起来了,听到了悦耳的鸟鸣。
整首诗明快自然,充满生活意见意义。
(二)墨客平生
曾几跟前面先容的墨客比较,不是太出名,从他在百度百科里短短的先容就可以表示出来。
曾几(jī)(1084—116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南宋墨客。
曾几的出身很好,父亲和三个兄长都是进士。但是曾几本人不是进士,而是靠着因公务淹去世而又没有子嗣的大哥的荫蔽,被朝廷特许了官职。
但这并不虞味着曾几才学不好。他参加吏部铨选考试,在五百人中名列第一,被赐上舍出身。
这个上舍出身是王安石变法搞出来的新事物,本来是想用来替代科举制的,结果这个选拔制度效果不理想,后来还是全面规复了科举制。
史杰鹏老师猜想曾几没有考科举,可能便是由于在他青壮年期间,科举制处于废除状态。
曾几本人不太有名,但是他有个相称有名的学生,那便是陆游。
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怀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