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相思之节

登高远眺,情思远寄

每逢重阳节,那首自幼便熟记于心的古诗,总会在心头萦绕: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年一九九一岁一重阳

——《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时的王维,尚未获“诗佛”之名,尚是十几岁的少年,孤身流落在外。
当他赏山不雅观水之际,心中所顾虑、思念的,皆是故乡。

恰逢重阳佳节,同样的登高之举,同样的节庆欢贺,同样的身佩茱萸,然而一想到远方的家园,想到家中的亲友兄弟,欢畅之中,相思更浓。

细细斟酌,如今的我们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彼时的王维?为了生活,独处异域,即便租住的房屋宽敞,也究竟只是异客,并非心中那个温暖的家。
微凉的外卖,新到的奶茶,纵有百般滋味,心心念念的仍是家的味道。

于是,我们开始畏惧过节,也害怕节日结束。
重阳节,正好将这两种心境交织重叠。
刚结束国庆假期的我们,已然离开家的港湾。
在这个本应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我们再次背起行囊,独自踏上征程。

但这一回,我们比王维幸运,能借助网络通报祝福。
电话、短信、视频,一字一言,一思一念,只愿家人安好,岁月无恙!

重阳节,欢快之节

把酒赏菊,莫负目前

孙思邈于《千金方月令》中言:重阳日,必以佳肴美酒登高远眺,应时宴游赏景,以畅舒秋日情志。

重阳节,或许蕴含诸多感伤情怀,但这绝不意味着它是个悲哀的节日。
相反,无论往昔还是当下,重阳节皆有其独特的欢快。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还记得孟浩然的那首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佳节,赴好友之约,赏秋日美景,叙桑麻之事,于东篱采菊,悠然自得。
对饮一杯菊花酒,期盼来年,欢快依然。

一年一重阳,一岁一光阴

转瞬间,秋日的光阴所剩无几。
至此,不妨趁着重阳,不负这秋光。
手持美酒,赏菊怡情,莫负当下!

岁岁重阳,永享安康

在《续齐谐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东汉时,青年桓景为肃清祸乱乡里的瘟魔,学成之后,用茱萸、菊酒,率领众人登高,终极驱走瘟魔,守护了一方乡土的安然。

自此,重阳便有了驱除邪祟、祈求安康之意,而登高望远、佩戴茱萸的传统,也随之传承下来。

诗中问道:“安然二字,何其深长?”细想之下,重阳节的各类习俗,皆是为了将安然康健的祝愿,赠予每一个器重之人。

把茱萸赠予父母,戴德他们的教诲与陪伴,唯愿他们康健龟龄,余生安好!

将重阳糕送给孩子,期望他们诸事顺遂,即便未能如愿,安全然安便好!

更要将鹞子送给我们每个人,过往各类,皆如云烟,愿我们将所有的烦恼与忧闷,都随鹞子飘然而去,盼当下随心,今后的岁月,日日欢快!

视频加载中...

在这缓缓的秋光之中,重阳佳节又至。

愿人们长久安然,岁月安宁,情意长存。
愿故人不离,余生温暖,愿岁岁重阳,永久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