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形象比较正面,比如代表着春天的“桃李芳菲”,或者形容伊人的边幅;有的时候则比较邪恶,比如“桃花瘴”、“桃花劫”;还有一些时候比较中性,如唐伯虎的《桃花庵》中的桃树。

不同的墨客写出来的桃花和桃树也不相同。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唐代大墨客杜甫刘禹锡是怎么以桃花和桃树来创作诗歌的。

一、杜甫的《题桃树》

《题桃树》——唐·杜甫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都是写桃花杜甫题桃树与刘禹锡玄都不雅观桃花谁更好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

诗词意译:通往草堂的小路,在我拜别的时候还是笔直的。
如今路旁的五株桃树,枝叶已经茂盛起来了。
深秋的时令,桃树结了果实可以供穷汉家食用。
到了来年春天,它又会开满桃花。

邻居们,你们平时最好掀开门帘,让燕儿从堂上穿过。
别让顽皮的小孩子用弹弓打乌鸦,好日子就要回来了。
那些害得我们家破人亡的匪贼,今是昨非。
过不了多久,我们破碎的山河就会统一。

这一首诗写于杜甫闲居成都草堂之时,全诗内容从字面上看笔墨彷佛接不上,事实上表达出来的情意是连贯的。

杜甫用《诗经》起兴的办法,先是从桃花树的枝叶繁茂,遐想到它的果实可以惠及贫民;又由对贫民的同情,延展至动物的同情;末了再见告邻居们,好日子就要来了。

正如杜甫在《登楼》中写的那样: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安史之乱已进入到尾声,天下车书一混同的时期立时就要来临。
因此杜甫叮嘱邻居们:在这种时候,大家应心存一团和气,人和动物都要和平共处,共乐融融。

记不得从前是谁说过,杜甫不只是唐代的“诗圣”,实在还该当算是大唐的第一“情圣”。
不过,他的这种“情”,并不是“爱情”的“情”,而是“家国天下情”。
这一首《题桃树》,就真切地反响出了墨客的这种情怀。

杜甫晚期的诗风,总是把丰富繁芜的社会征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融为一体。
在感情上来说,他是博爱仁慈、大公无私的。

最范例的便是,到他末了快去世时,他依然还对朝廷痴心不改地: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以是,后世总是把他和爱国墨客屈原并列,合成“屈杜”。

在这一首《题桃树》中,桃花树象征着春天的来临,暗示的是希望和光明,形象是非常正面的。
个中提到的“慈鸦”,由于在民间传说中,乌鸦是一种会“反哺”,非常孝顺的动物。

本诗的用语亲切、自然,倾向口语化,表示了杜甫晚年纯洁至善、亲近下民的风格。
后来,这种风格也被白居易等人继续下来。

二、刘禹锡的《玄都不雅观桃花》

《玄都不雅观桃花》——唐朝·刘禹锡

紫陌尘凡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不雅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意是说:道路两旁草木茂盛,尘土飞扬迎面而来,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有一群朱紫刚刚不雅观赏桃花归来。
看花儿的地方是玄都不雅观。
不雅观中种有一千株桃树。
当年我离开京城的时候,这些东西还不存在呢!

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刘禹锡在十年前由于参与王叔文的改革,遭到了打击,被贬官到朗州。
十年之后时移世异,朝廷中有人把他和柳宗元召回。

他回到京城里一看,好家伙!
朝中拉帮结派的势力又起了变革,趋炎附势之徒越来越多,于是写诗讽刺那些去玄都不雅观看“桃花”的人。
表面上写的是看“桃花”,实际上他们去看的是朝中的“新贵”,这样的新贵怕是有一千个那么多。

刘禹锡心想:十年前也便是老子离开了京城,否则这些“新贵”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由于这首诗写得太嚣张,得罪了政敌,结果他和柳宗元又被贬了官!

刘禹锡这首诗的开头写得比较特殊,诗的原题叫做《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写看花,开头却并不写他们“去看花的过程”。

直接就描写他们回程途中在紫陌上横冲直撞,搞得个尘凡迎面,一塌糊涂的样子。
弄得个鸡飞狗跳的,原来是由于刚刚“看花归来”。
表面上这帮人去看“桃花”,但是事实上他们是去拜访权臣。

刘禹锡和柳宗元才离开京城才十年,这些“新贵”就像是雨后冒出来的毒蘑菇一样乱长。
居然有“一千株”这么多,只怕天下掉一个牌匾能当场砸去世十个。
而这些“看花人”也是不识好歹的货物,完备没见过世面。

刘禹锡这首诗如果不看标题,是写得比较隐晦的。
看着是一首士大夫的诗,但标题非常地直白,一下子就把人得罪完了。
刘禹锡的性情比较强势,当年读《陋室铭》的时候就以为他有一些孤傲。

本来他和柳宗元被贬了十年,好不容易有机会重返政治中央,结果就为了这一首诗又被贬官。
在那之后,又过了几年,他又卷土重来,于是再一次访问了玄都不雅观。

然后,他又写了一首诗说:重作冯妇今又来。
结果,当年那种“种桃”(吹捧的新贵)却不见了。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刘大墨客当时那叫一个得意。

桃花树在杜甫那一首诗中,代表的是正面的意象。
它是春天的象征,同时它还造福平民,可以供大家果腹。
但是在刘禹锡这里,桃花树是邪恶的,迷惑性很强的敌对势力。

结语

杜甫与刘禹锡的诗风大不相同,杜甫晚年的诗歌用语比较亲民,写出来的诗让下层的百姓很随意马虎看懂,而刘禹锡这一首诗,如果不是标题的话,就没那么随意马虎看明白了。
刘禹锡的诗总体上来说,还是属于士大夫的诗,杜诗则是平民的诗。

其余,他们笔下的桃花树,一正一邪,代表着完备相反的意象。
要论技巧,杜诗仿佛就没有利用任何的技巧,而刘诗却看得出来剪裁的痕迹。
并且七言绝句字数有限,要写出更多的意思,对墨客提炼的功夫哀求也是很高的。

不过,《道德经》说: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杜诗根本不必巧存心思去裁剪片段,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墨客的博爱与阔广的肚量胸襟,已经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而刘诗则是带着一种戾气,在发泄个人的感情。
从剪裁技巧上和前后文的联系上来看,刘诗表面上更为工致,但是事实上是有痕迹的。
并且从诗歌言志的角度上来看,刘诗的格局与境界,还是不如杜诗。

只管如此,刘禹锡的这一首诗,和他后来的《再游玄都不雅观》,依然还是非常精良的。
续诗中的“重作冯妇今后来”,还成为了一句唐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