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紧张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欲望或情绪。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由于对古代文化或古人业绩理解不多,碰着用典的征象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以是,学习典故很有必要。
★★技巧点拨★★
用典浸染
①引古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阐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措辞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定,诗句应力求经济)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足内容,美化诗句)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咏老赐教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②翛然:自由清闲、心情畅快的样子。
2. 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用到了“树”的意象,浸染是否相同?请结合干系语句简要剖析。
【答案】2.相同。都以树为喻,传达出豁达乐不雅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酬》诗中以“病树”比喻自己,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表达出豁达的襟怀。本诗用“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对死活问题复苏乐不雅观的认识。
【解析】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还是可以映红满天。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残酷的霞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讴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死活问题的复苏而乐不雅观的认识,解释他在任何情形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辛弃疾
为范南伯①寿。时南伯为张南轩②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骚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注】①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是辛弃疾的内兄。②张南轩:张栻,自号南轩,张浚之子。时任荆州湖北路转运使。
这首词中多处用典,请结合词句,选择两处鉴赏其“用典之妙”。
【答案】①“燕雀岂知鸿鹄”:用陈涉的故事表明自己理解范南伯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②“貂蝉元出兜鍪”:用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表示自己理解范南伯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浸染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荣,想得到到场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事情中多作表现,积累“战功”。③“如斗大”用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表示自己体会到范南伯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④“牛刀”出自《论语·阳货篇》,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技艺,把泸溪管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解析】本题稽核的是用典的浸染。用典的浸染有:①引古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阐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措辞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定,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足内容,美化诗句)
三、【2018·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秣陵① 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这首诗的颈联利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浸染?
【答案】答案乌衣巷、玉树后庭花(或玉树),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解析】本题紧张稽核诗句内容理解。稽核典故,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剖析。“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剖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四、【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哀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不雅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太息。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墨客,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寄托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韶光很长,直到中午才散。
B.墨客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墨客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起行来,层云密布,山路波折。
C.在不雅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韶光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墨客所见景致呈现不同面貌,情绪也产生了变革。
D.墨客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奥深厚情绪,利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表示了“沉郁抑扬”的风格。
【答案】(1)BC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稽核题,稽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稽核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绪的把握能力,采取了客不雅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哀求,如本题的题干哀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把稳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剖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绪,思考诗歌中利用了哪些表现手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墨客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五、【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去。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整顿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法律、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20.辛弃疾词长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古人佳句来抒怀达意。下列剖析,精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朋侪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表达对朋侪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流落的凄苦。
【答案】20.A
【解析】题干是“辛弃疾词长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古人佳句来抒怀达意。下列剖析,精确的一项是”。本题稽核鉴赏诗歌的艺术手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剖断其表现手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绪。A项,错在“勉励朋侪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该像诸葛亮要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落地。山河破碎,屈膝降服佩服派的阻挡,甚至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朋侪报国立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