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诵读)
唐 ·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 文
骆宾王,7岁因作《咏鹅》诗而有“神童”之誉。骆宾王和王勃、卢照邻、杨炯被称为“初唐四杰”
咏:歌唱的意思,古人常常用诗歌描写人或事物,也叫咏
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拨:划动
赏 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因此清新欢畅的措辞,捉住事物(鹅)的突出特色来进行描写。写的自然、真切、真切。
开头的“鹅、鹅、鹅”不但是仿照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墨客 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逐渐看清它“曲项”的形状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再水中嬉戏时有条有理的情景。表现小墨客细微着迷的不雅观察力。
作者通过白描的手腕,大略的略加勾勒,鹅的光鲜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江南》(诵读)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 文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不雅观风察俗,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恰好”的意思。
赏 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响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快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清闲、欢畅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奇丽的江熏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想熏染到了一股勃勃活气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民气坎的欢快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便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画》(必背)
唐 ·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 文
在远处可以瞥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色:颜色,也有景致之意。
惊:吃惊,害怕。
赏 析
这是一首画作欣赏诗,从诗中的描述来看,画中有山、水、花、鸟都是范例的中国画题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画得相称逼真、真切的作品。作者通过笔墨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俏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把读者引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当读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的时候,才创造,画中的统统不过是一个个无生命的静物。
看远处的山每每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该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落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时令,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纵然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读起来彷佛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实在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悯农》(其二)(诵读)
唐 ·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译 文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 析
《悯农》是唐代墨客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响了中国封建时期农人的生存状态。
诗描述了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农人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人终年费力劳动的生活,末了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墨客对农人朴拙的同情之心。
诗,一开头就描述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农人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地皮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万万千万个农人用血汗灌溉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劳”撷取了最富有范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人不避寒冷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费力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奥深厚的慨叹之中,凝聚了墨客无限的愤懑和朴拙的同情。
《古朗月行》(节选)(诵读)
唐 ·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神仙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译 文
小时候不认识玉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疑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赏 析
乐府古题《古朗月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墨客用浪漫主义手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话,表现出儿童期间对玉轮的稚子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述出玉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宛如彷佛一首完美的绝句。
《风》(诵读)
唐 ·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仲春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 文
1.解落:终结,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
2.解:分解。
3.仲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仲春,指春天。
4.三秋:农历玄月,指秋日。
5.过:经由。
6.斜:倾斜。
赏 析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前两句就“风”的时令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东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存心去感想熏染或通过外物的变革知晓。因此,全诗无涌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浸染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刁悍。可见墨客对物态知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知识的支撑下,墨客闇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各类情态,让人真切感想熏染风的温存与魅力。
李峤,唐代墨客。字巨山,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是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志,二十岁举进士。初为安定县尉,累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中书令。刚直耿介,因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后召为凤阁舍人。生平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曾反对武则天在洛阳白司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采纳。在文学上成绩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和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
部编版二年级(上)
《梅花》
宋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寒冷独自盛开。 为什么了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由于梅花隐 隐传来阵阵的喷鼻香气。
注释
凌寒:冒着寒冷。 遥:远远地。知:知道。 为(wèi):由于。暗香:指梅花的清香。
名句赏析——“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便是在 作者之前,北宋墨客林逋(bū)的《山园小梅》。尤其 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两句,更 被赞誉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 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以是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分开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奥妙地借用 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绝不自卑,远 远地散发着暗香。墨客通过以梅花不畏寒冷的高洁品性 的讴歌,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 于雪,解释倔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 在北宋极度繁芜和困难的场合排场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 支持,其孤独心态和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 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 丝毫雕琢的痕迹。
《小儿垂钓》
唐 · 胡令能
蓬葆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 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恐怕 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蓬葆: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事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答理。
《登鹳雀楼》(必背)
唐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逐步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彭湃 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 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 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勾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逝。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欲望,但也有 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墨客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 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逐渐西沉;而黄河 自远方奔驰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 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着迷, 真是景象壮阔,气势非凡。 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彷佛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 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墨客并不知足于对面远景物的流连,还想 探究更远的景致,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客不断进取的精神。
《望庐山瀑布》(必背)
唐 · 李白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喷鼻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了望见瀑布似 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彷佛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 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喷鼻香炉:指喷鼻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了望如紫 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喷鼻香炉初上日, 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年夜的说法, 不是实指。
4.疑:疑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 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 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江雪》
唐 ·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笠帽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 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墨客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宁静寒冷的境 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 大概他什么也钓不到。 墨客要见告我们的是,孤独和严厉的环境算不了什么, 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 垮。诗里的渔翁实际便是墨客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倔强, 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贯不屈不挠,保持沉着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空想。个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夜宿山寺(新增 · 必背)
唐 ·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年夜声语,胆怯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彷佛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彷佛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 的神仙。
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 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敕勒歌》(必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 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 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期间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 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 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 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彷佛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样平常。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致。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 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 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 阔的感想熏染。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 牛羊的肥壮,又把全体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 图景,生动非常。措辞简练朴实,腔调雄壮,风格明朗 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